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北京最早的选美赛怎么“黄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北京最早举办的一次选美比赛是在1988年春天,当时在。有一天听说要举行“ 女子青春风采比赛 ”,觉得很好奇,就根据线索骑车赶到崇文区文化馆,现在的崇文门新世界商场附近去看个究竟。

 

姑娘求我:“可别把我报道出去!”


原来的文化馆就在路边,是个单独的楼房,四周都是胡同平房。楼里有些昏暗,我走进里面一个不大的房间。当时屋里的人很多,显得有些拥挤,多数是年轻的女性。大家正在排队,等待报名和面试。然后查视力、量身高、三围,还有才艺表演。选手参加一个项目比赛后,再到另一处排队参加下一个项目。

“到底是什么比赛?”我心里纳闷,就向身边的记者同行请教。“就是选美女!”同行的话言简意赅。“选美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吗?”我听罢心里有些不自在。

“那怎么叫青春风采比赛?”我不解地问。同行诡秘地笑笑,悄悄告诉我,这比赛其实就是选美比赛。主办方怕有人看不惯,扣帽子,不敢公开称选美比赛,于是打擦边球改称“青春风采比赛”。“人聪明吧!”同行补上一句。

“这种活动能报道吗?”初次接触这样的活动,我自己心里一点谱也没有。那时新闻报道的框框很多,记者不得不反复掂量“能不能采访报道”的问题。当时新闻报道观念也很保守,这类活动基本上不允许报道。



1988年夏天,采访北京首次选美赛后不久,。武汉东湖边,伴着录音机跳交谊舞。其实当时大学里也正流行交谊舞。  照片均为刘卫兵摄影



1988年夏天,武汉东湖公园,业余时装表演。女孩的穿着和气质比现在姑娘如何?


1992年6月,香港选美小姐来到北京颐和园。古老的皇家园林留下她们迷人的微笑和倩影。改革开放后,大批港台明星的到来,冲击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先采访再说。”我拿定主意。我开始先寻找机会和角度拍照。当时屋里挺黑,自己拿着海鸥DF胶片相机,加上闪光灯,那时不好意思太靠近人家姑娘拍照,只是躲在一边拍些姑娘们排队报名、填写资料、测量身高的画面。一边拍照,我一边走上去和姑娘们聊天采访。说实话,当时社会刚开放不久,姑娘们穿衣服还挺保守,很少有化妆的。而面前的这些参赛姑娘,多数长得比较标致,加上稍有打扮,确实让人看着“养眼”。

【兵哥记事 bingereal】记得当时面对漂亮的姑娘们,自己心里也有些打鼓“为什么来参加比赛”我生硬地提问。面对我严肃提问,姑娘们比我还紧张。有的姑娘怯生生的、瞪着大眼睛说不出话;有的干脆躲到屋外。 

“你可别把我报道出去,让家里人知道就完了!”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央求我。

从主办单位那里了解到,报名的女孩多数是工人、学生、幼儿园阿姨、饭店服务员,也有少数刚成立的时装队的,大部分女孩都是背着单位和家人偷偷来参赛。当时社会上对选美有很多看法,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不正当的活动,所以弄得姑娘们心里压力很大。

找来找去,总算遇到一位年龄稍大的女孩,她比较大方,是一家工厂的技术员。面对我的提问,她一板一眼地回答:“ 培养气质,锻炼素质。”现在想起那个女孩一本正经的样子,都觉得她的回答又聪明又可爱。

此后不久,就听到消息:那次比赛进行到最后还是被“ 叫停 ”,原因不大清楚,据说是上级有关部门领导觉得举办这种比赛“ 不合适 。尽管选择了低调的运作方式,这场选美比赛还是半路夭折。

    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一天,《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打电话,请我讲述当年采访选美比赛的情况,后来还作了报道:“当时,,听说了这一比赛,就带着一架海鸥相机,跑到崇文区文化馆去看个究竟……”。

此后看《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才知道了一些当时选美比赛的详细情况。那次选美赛开始于1988年3月,由赵耀、朱汉生,张安东、蒋和欣等人发起,当时正流行“下海经商”,他们最初就想办个选美赛,赚些钱。赵耀建议直接称呼“选美”不好、太敏感,和资产阶级的关联度较高。,要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风貌,应该叫“青春风采大赛”比较好。大家觉得他的主意很绝妙。经过沟通联系后,选美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杂志社主办,崇文区文化馆作为协办单位,负责比赛场地。

当初的比赛规定,参赛者为17-27岁、在北京居住的女青年,比赛分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分设“青春活力”“聪慧灵秀”“文雅端庄”“娇美丽质”4项大奖,其中最优者为“1988年北京之花”。

 

大街上和姑娘搭讪可被视为耍流氓


 因为当时组委会缺乏经费,无法登广告,组织者有时就骑上二手摩托车到北京各大高校去张贴报名简章。有时看到漂亮女孩,如果旁边有家人或朋友陪伴,就主动过去邀请对方参赛。为什么要有家人陪同才去邀请?“那个时代,随便在大马路上和姑娘搭讪,有可能被当做流氓抓起来。”张安东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最终报名参赛选手共800多人,初赛选出300名选手参加复赛。5月中旬决出前50名参加半决赛选手。

当时,国内外众多媒体纷纷报道北京举办首次选美比赛的消息。这消息如如星星之火,迅速蔓延至全国。紧随其之后,广州、上海、昆明、成都、江西开始启动选美赛……


1988年,北京首次选美,给参赛选手量三围  (网络图片)


1988年,北京首次选美,参赛选手的泳装照(网络图片)


正当人们期待着一场久违的“审美盛宴”之际,麻烦来了!5月上旬,有香港媒体报道称,当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还要花那么多钱办选美赛不合适。那时的媒体报道够厉害。此后不久,上海称举办选美赛的条件尚不成熟,停止选美活动。此后,各地纷纷停办选美活动。

其实这类的选美比赛民国时期应该有过,共和国成立后,咱们和美帝国主义关系紧张了,所以把这些统统视为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选美赛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但从历史看只不过是重新恢复而已。【兵哥记事 bingereal】当然,后来停办首次选美比赛的原因很多,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脑子里还有不少的老观念,摸着石头过河,做事小心翼翼。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5月下旬,北京选美比赛主办方组织者接到电话,。听取情况介绍后,一位副部长说,年轻人热情是有的,但是考虑问题确实不周到,今后注意就好了,比赛还可以接着办。闻听此话,组织者们激动不已。然而这位领导的话音未落,仅仅过了一天,消息传来,更高级别的领导发话,目前举行选美比赛的时机还不成熟。

5月29日晚,《当代电视》杂志社在文联的一间小会议室举办了“北京女子青春风采优秀选手茶话晚会”,邀请进入准决赛的50名佳丽参加,向她们宣布活动至此结束。张安东在回忆文章《雨中曲》里写道:茶话会那天晚上下着小雨,选手们陆续来到,每次推门时都带进一些细碎的水滴和清新的空气。大家纷纷入座,彼此低声打着招呼。通过选美比赛, 她们显得更加动人。有选手们听说比赛结束了,当场哭了出来。很多人互相留了地址和电话,希望以后还能联系和重逢……


1993年4月初春,北京西单街头。如今很少有姑娘穿的这么“高大上”



1999年12月,北京一家公关公司的经理魏雪。选美赛取消后,入围最后比赛的她出国留学,后回国办起公关公司。她说,时代改变她和许多人的命运。



1999年7月,北京国际模特精英大赛。90年代起,各种时装、选美比赛让人目不暇接……    照片均为刘卫兵摄影


“如果比赛正常进行,我的生活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时隔十年之后,我采访认识的公关公司经理魏雪告诉我。当时她正在上大学,出于好奇也参加了比赛并入围了最后的决赛。比赛被取消后,她挺伤心,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取消比赛。后来他觉得在国内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便先后到日本和美国留学。学成之后,发现国内的发展机会大,便回国创办了公关公司,经营业绩不错。像魏雪这样奔赴海外留学,后来又回国创业的“ 海归 ”确实不少。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时代变迁始终联系在一起。

【兵哥记事 bingereal】采访首次选美赛后,我拍摄的选美比赛照片并没有发稿。。后来有朋友开玩笑说,,脑子里就装了满满的“正能量”。

令人遗憾的是,20多年前拍摄的选美照片和底片后来不翼而飞了,怎么找也找不到(直到现在,兵哥还有几大箱子的照片和底片,堆在角落无暇处理)。或许,那些不大清晰的影像已经伴着那些青春靓丽的面容,永远留在那个黑白和彩色相间的特殊年代。

选自刘卫兵著《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有修改

2016年6月6日午后


欢迎关注、转发刘卫兵微信公众号【兵哥记事】,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识别关注即可。可阅读作者多篇原创摄影实战,照片故事、图文著作、时下杂谈等图文作品。与您交流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