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久久铭记
1936年10月,主力红军征战万里胜利会师,功绩震烁神州,红星照耀中国。这群衣衫褴褛的斗士传奇般的远征,以其执着、勇毅,为黑暗的世界点燃了一盏明灯,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条复兴之路。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宁夏西昌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图为宁夏西昌将台堡(资料照片)。巍巍丰碑,传递无穷力量;不朽精神,激励接续奋斗。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中国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领中华民族在新的长征路上阔步前行。你知道吗?在这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还有这样一群女英雄!她们也曾是柔弱少女,拥有着花季般的年龄,却毅然背负起家国的苦难,踏上漫漫的征程。走过万水千山,踏过死亡和新生;经历雪山草地,超越战事的无常与生理的极限。
那两万五千里的征程隐匿了她们的性别,那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也凸显了她们的不同!
她们的长征,是一些躲在角落中不曾开启的战事,是一些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往事,是一些充满了血腥的绝情又抵挡不住的温情,扑面而来!在长征中,无论是红军三大主力,还是红25军,在这“三方四路”的革命洪流中,不乏女性靓丽而坚强的身影,但由于情况不同,各部队中女红军的数量也各不相同。
其中中央红军离开瑞金西进的时候,共有8.6万人,随队而行的女红军有32人。
红25军从鄂豫皖出发的近3000人中,只有周东屏、戴觉敏、余国清、田喜兰、曾纪兰、张桂香、曹宗楷7名女性,她们的职业比较单一,都是随军医院的护士,因为职业是“白衣天使”,人们称呼她们为“七仙女”。
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西进时,队伍中有2000多名女红军,其中妇女独立团人数最多,约1200余人。1935年2月,独立团扩编为师,人数最多时达2500多人。红四方面军的女性因为参加了战斗,人数减少幅度较大。最后只有不到300人活着返回陕北。由于人数众多、牺牲太大,这里无法一一列举出她们的名字。有的女红军根本没有留下名字。
在红军作战部队中担任最高职务的女性,当属张琴秋。她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来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
1933年,由鄂豫皖西征进入川北的红四方面军,建立了通江县妇女独立营,翌年扩编成独立团。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独立团扩编为独立师,共有2500多人,张琴秋担任师长。她曾率妇女独立营创造过“五百农妇缴白军一个团”的奇迹,成了“精通五国文字”能文能武的传奇人物。
长征途中,。她当时认为,男男女女在一起工作,根本没有两性那种感情。长征到了瓦窑堡,稳定下来之后,两人才结了婚,。
,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结束长征的前夕,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只有一只眼睛的“军神”1972年双目失明,1973年丧失思维能力,1975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但却活到1986年95岁高龄。50多年的坎坷曲折,没有妻子的体贴关怀,是很难想象的。
1935年10月,。婚后,,周东屏也守护了30多年。
李贞虽然因为长征失去生育能力,与甘泗淇没有一个亲生子女,但却收养了20多位烈士的遗孤,,一对革命夫妻”。
当30万红军从不同地点集结,从不同地点出发踏上未知的漫漫征程时,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那散落在不同队伍中的女红军。她们人数很少,不足3000名,却 “脚不缠,发不盘,剪个毛盖变红男,跟上队伍,打江山”。
红军中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男兵呱呱叫,女兵是个宝;男兵一条枪(只管打仗),女兵啥都干。”剪短了头发的她们,除了每天要行军打仗,前方吃紧,她们得抬伤员、送弹药;伤号多了,她们得去洗绷带、洗血衣;部队行军,她们得边走边做宣传;部队住下了,她们又提上石灰桶在石头上、墙壁上写标语,去找老乡做群众工作。长征时才13岁的马忆湘,刚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每天行军,后来她终于明白了,她说:“我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天天行军。因为在前方有一个好地方,但这个好地方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跟着红军走。我们是革命者,革命者就是要寻找一个好地方。”
红二十五军7名女红军与其它指战员一起渡渭河(资料图)
“山就是山啊,还能是什么?”作为一方面军30位女同志中个子最矮的危秀英这样说着当年爬过的山。也许一路上爬的山太多了,她们得把注意力集中在艰难的山中行军中,否则就有可能坠入悬崖深谷丧命。她们在回忆时很难准确描述那些经过的山川河流中的自然地理面貌。当然更主要的是当年她们根本就无暇顾及周围的环境,她们还要夜里行军,体力消耗很大,每天必须以每分钟120步的速度才能保证跟上队伍,每人负重18斤左右,而且越走越饿。她们几乎什么都吃过,茴茴草、松菌、清水煮树皮、草根、皮带、皮帽。有一次,,吃掉后差点中毒。
革命,需要敢于笑着走向火刑架的探路人,活着走出草地的秦仪华,多年以后回忆说:“我不知道指导员后来的命运,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她那血淋淋的身影。”
漫漫长路上,她们基本上不洗脸、不洗澡,更不能脱衣睡觉。房子、草垛、墙角、野外,什么地方都能躺下就睡着。她们头上、身上都长满了虱子。捉虱子太费事了,索性就剃成光头,戴上帽子。从外表上看,她们已经没有多少女性特征了。可每个月要来的例假实在让她们烦恼,能弄点破布垫上就不错了。连破布都没有时,她们就撕下裤子脚上的一块布。实在没法,只能任其流淌。爬冰卧雪,风吹雨淋,照样跟着部队走,遇到刺骨的河水照样趟着过。劳累、饥饿、寒冷、潮湿,使得她们多或多或少患上妇科病甚至出现了闭经!当这最后一点提醒她们是女性的特征都没有的时候,她们反而很高兴,因为不再有例假的“麻烦”。战争年代造成的创伤对她们身体的影响是一生的, 经过长征后,仅一方面军的30位女红军中就有近一半人终身不能生育。
战争带来死亡,可战争不能摧毁一切,死亡威胁之下也会有新生。尽管这新生可能是微弱的存在、短暂的停留,但却以幼小的身体和声音提示我们,在种种不可能的两难中,她们承受了家国双重的苦难,也延续了生命和面对苦难的抗争能力。
长征开始时,一些生命已经在母体中悄然孕育,尽管万里长征的终点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人生人吓死人,何况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自然条件相当恶劣、缺衣少食的状况下。她们几乎都经历了早产和难产。廖似光怀孕四个多月,挺着大肚子,好不容易通过四道封锁线。三个月后,早产生下一个男孩,生下后立刻将孩子送给老乡收养。这是她第二次生孩子,也是第二次抛弃孩子。雨夜,在路边的茅屋里,临盆分娩。这个刚出生的小女婴不得不被留在当地老乡家。在进入茫茫草地时,怀孕7个月的李贞也早产了。没有净水、粮食,产妇也没有奶水。小生命含着干瘪的乳头饿得哇哇直哭,还没走出草地,便夭折了。此后,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一生未曾再拥有过自己的孩子。在赤水河畔,陈慧清也分娩了。由于难产,她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宫缩和追击而来的枪声一样,一阵紧似一阵。断后的红五军团董振堂命令一个团的战士在后面阻击敌人。整整阻击了两个多小时,直到生完孩子,战士们才撤下来。董振堂说:“我们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吗?” 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二方面军女红军李贞(右)、蹇先任(中)、周雪莲(左)等合影。左二为贺捷生。(资料图)
捷生、远征、堡生,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她(他)们与那段漫漫长路的关联。她(他)们是长征中的幸运儿,见证了母亲的伟大,奇迹般活了下来,也预示了长征的希望与光明所在!
红二方面军出发那天,蹇先任的女儿刚满19天。因为前方传来的捷报,孩子的名字就叫“捷生”。刚刚生产过的蹇先任用布带将小捷生绑在怀里,踏上了漫漫征程。怕女儿哭声大招来敌人,她就把女儿用布裹在胸前,只要女儿一哭,就用奶头堵住女儿的嘴,女儿被憋得脸色青紫几次差点死去。在进入草地趟过一条齐腰深的河之后,陈琮英也早产了,把女儿生在苗家的羊圈里,这个女孩起名为“远征”,预示了她在这段漫漫征程中奇迹般的出生与存活。蹇先佛在松潘草地土堡里经历难产,差点死去,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婴。好姐妹李伯钊把自己仅剩的一点粮食送给了她,自己却饿得差点走不出草地。这个名叫“堡生”的男孩特别爱笑,从来不哭不闹,成了有名的“草地婴儿”。他纯真的笑,让长征中受难的男男女女们看到了不远处喷薄而出的希望,看到了不可遏制的新生!他不仅曾是躁动于母腹中那个快要成熟的婴儿,他更是光芒四射、在伟大母亲怀抱中跃动的生命和力量,那般鲜明!那般强烈!
她们的长征,没有尽头,永远在等待新的任务,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她们的长征,充满了坚韧、勇敢和不屈,她们用无畏的爱和炙热的情,踩过死亡的栅栏,勇敢决绝地经历杀戮与死亡、战争与爱情,毁灭与新生的洗礼。
无论世间万物,亦或万水千山,都无法述说她们在漫漫长征中存在的历史意义和对于处于幽暗中的女性具有怎样的启蒙与唤醒价值。她们不是因为是谁的夫人而载入史册的,她们能活着走下来,本身就是传奇,理应获得独立的尊重与仰望。她们英勇抗争的业绩、活下去的韧性、跟着走的执念、不忧亦不惧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默默的奉献与牺牲,虽然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穷尽,但如果在那场史诗般的迁移中,没有了她们的存在,那一定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色彩的。正是因为有了她们的参与,史诗般的长征才完整,长征中的那些男女老少才构成日后改变中国面貌的基本力量。
来源丨综合央视军事、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