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经丝纬线:植硅体揭示七千年前的编织技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些作为中华文明符号之一的纺织品,其折射的纺织技术,追本溯源,可能萌芽于远古时代的一缕发辫,一段草绳,一片苇编。但有血有肉有根有叶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史前考古遗址里留下最多的遗物都是“硬件”:用石头做的石器、变成石头的骨头、陶器、玉器,以及,浴火而生的红烧土。那些来自于动物毛发和植物纤维的手工制品,在整个地球上,其踪影至今只现身在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上世纪90年代,在捷克境内,两万六千年前的Pavlov遗址里,发现四块红烧土上有编织物的印痕,但这些织物的原料无从知道;十年后,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高加索山脚下的Dzudzuana洞穴遗址堆积物中,发现了超过1000根被染成黑色、灰色、蓝绿色和粉色的野生亚麻纤维——这个遗址最早的文化层距今三万多年。



图1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编织物
a,刚清理出来的橙黄色的织物遗存;

b,编织物细节;

c,用于测年的几片编织物

 

在全新世早期,世界上发现有编织物的考古遗址依然寥寥无几,可见的报道有土耳其Çatalhöyük遗址、秘鲁的Guitarrero洞穴遗址、美国的Windover遗址,以及俄罗斯远东的两处发现。由于保存条件所限,中国境内更是缺乏同时期的发现,但在磁山、裴李岗、大地湾、跨湖桥等距今8000年上下的考古遗址,出土了纺轮、纺专和骨针,更晚一些的河姆渡遗址,除了上述遗物,还出土了很多原始织机的木质零部件以及芦苇编织物和绳子。古人制造陶器时,会用木棍缠着绳子在陶坯表面滚动,压印出简单排列或错综复杂的绳纹装饰。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具有绳纹装饰的早期陶片也许可以间接地证明,编织技术在中国境内出现的时间至少有万年以上。

 

湿热的中国南方让植物考古学家又恨又爱。恨的是,PH值小于7的酸性土壤,消蚀掉几乎所有的有机质;爱的是,突然有一天发现一处饱水遗址,完美呈现人类使用过的一草一木。史前文化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由于水位埋深浅,编织品出现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除了河姆渡遗址的苇编和绳子,中国最早的以野葛为原材料的编织品发现于距今6000年的草鞋山遗址文化层;距今4700年前的钱山漾遗址文化层,更是保存了数量可观的用竹、草、麻、丝编织的席子、篓子、篮子、簸箕、帽子、绳子、布料、刷子等各种物件。

 

浙江宁波田螺山遗址被发现时,大部分文化层都浸在水中。2004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边抽水边发掘,考古学家用十几年的辛苦,凿通穿越时光的隧道,让世人可以静看六七千年前的江南水乡:干栏建筑、舟桥码头、渔猎桑麻,种植水稻——那数不尽的鱼骨和碳化稻米,讲述着鱼米之乡的富庶与安逸。

 

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年纪相仿,保存条件相同,是河姆渡文化的姊妹花,同样,也发现了近三十片织物遗存。这些织物,面积最大的超过一平方米,厚度两毫米左右,但无法从泥土中进行剥离。发掘人员便将织物与其下的泥土一起切成一个土块保存起来,方便对其进行保护和进一步的研究。



图2  编织物遗存上提取到的植硅体
a,带有帽型(深绿色箭头所示)和毛细植硅体(浅绿色箭头所示)的n型外表皮植硅体;

(a1):b,用于植硅体分析的两个形态参数;

c,波状纹饰与贴生的外表皮细胞层以及枝状植硅体(蓝色箭头)同时硅化的形态

 

年代最古老的一片织物发现于编号T204探方的第8层(图1)。这片残存的织物刚清理出来时是橙黄色,长度约半米,宽度从20-40厘米不等,经密和纬密均为每厘米4-6根,每根宽度约两毫米,保存在一个50×40厘米的土块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健平博士在这个土块的一角剥离了几段织物残片,送到Beta实验室进行AMS碳-14年代测定以获得织物的直接年代,又在那个角上切了2×2厘米的一份样品,对织物进行植硅体分析以确定其原材料,对织物两面的附着物进行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以辅助了解其功能,同时,因为东亚地区早期织物的原材料一般都来自于麻、芦苇、竹、香蒲等植物,他强化了对现代普通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香蒲(Typhaorientalis)的植硅体研究,并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现代植硅体数据库中竹亚科(Bambuseae)和水稻(Oryza sativa)的植硅体进行了对比。

 

AMS碳-14测年结果告诉我们,这片织物编织的年代在距今6700-6600年前。织物两面附着物里没有提取到任何食物淀粉,在统计的400颗植硅体里,只发现了来自水稻的一颗双峰型和两颗扇形植硅体。研究者因此推测,这片织物应该不是装食物的容器的残件,更可能是席子一类编织物。那这张席子的原材料是什么?

 

研究人员从织物样品里提取到了大量的植硅体(图2)。这些植硅体主要呈三种形态,n型、帽型和硅化的毛细胞类型,其形态参数与现代样品中的芦苇几近相同(图3)!



图3  现代样品茎杆中的植硅体
a,芦苇植硅体;

b,竹子的植硅体;

c,香蒲的植硅体;

d,水稻的植硅体 


由于这片织物平整而紧密,经纬篾片窄小而均匀,研究人员推测织物应该是用原始织机织就——想想同时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织机零部件,这个推测应该是合理的。因为很多编织物与食物的贮藏、加工以及人类的定居生活有关,而且,在中国,纺轮等编织工具多出土在磁山、裴李岗、大地湾、跨湖桥这类具有早期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活动的遗址,研究人员还认为,中国境内编织物的出现可能与农业的发生发展有关。当然,这些推测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

 

据说,在新石器时代,纺轮主要出土在女性墓葬。男人在田地挥汗如雨,女人在家园经丝纬线,男耕女织,桑麻满圃的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确实源远流长!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6年9月13日5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