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大学生抑郁症增多折射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奋斗青春派】可快速关注

“好学生”的帽子加上思想问题和品德问题的偏见,这使得学生群体的抑郁症日益严重。

7月,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即将奋身投入新角色,在离别的喧闹声中,有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这是高校中不断增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正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孤独与隔离。写完毕业论文,找份像样的工作,对此刻的他们来说,着实艰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7月4日《北京青年报》)

这其实还不是最令人忧虑的问题,令人忧虑的是,据报道,对于抑郁症,不管是患者本人还是社会舆论,都对这一心理疾病,存在偏见,很多患者,不愿意把自己的病症示人,能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医院心理门诊求助、求医的抑郁症患者,通常问题还不太严重,那些不愿意求助、求医的,才更值得关注。如何像对待生理疾病一样正视心理问题,这是学校心理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心理咨询专家介绍,“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学甚至父母都会有病耻感,有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绝看医生。”不得不说,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对学生和社会的心理教育、普及力度不够有关。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关调查就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有超过10%(有的调查显示达到20%)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问题有密切关系,但是,对于心理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今天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视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所谓思想问题,就是学生不积极向上,意志薄弱、不坚强,当学生面对困难,表现得萎靡不振,焦虑紧张时,就会被视为思想不坚强,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脑子有毛病”;所谓道德问题,就是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同宿舍关系不和谐,会被指责为自私、个人中心。而其实,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不能采取思想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进行疏导,思想灌输和道德说教的结果,非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结”,反而还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当学生面对学业压力,长期失眠时,假如他把这种情况告诉他人,在一个缺乏对心理问题正确认知的环境中,当事人很担心这说不定会遭遇能力不强、“遇到这么一点困难,就这样的”的不解与偏见,于是就表现出自己没事人一样,却独自承担痛苦、折磨,直到无法扛下去,而可能走极端。

这还与社会舆论对“好学生”的评价有关,经常,学校和家庭对好学生的定义,是“听话”、“懂事”、“积极”、“坚强”,所以,有的学生为了给老师、家人“好学生”的形象,就把内心的痛苦、苦闷掩盖起来,装出很坚强。而每个人其实都有脆弱的一面,人也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好坏”可以评定,一个“好学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喜怒哀乐,做一件事,可能成功也会有失败。因此,不能给学生戴上“好学生”的枷锁,而应该教育引导他们做真性情的自己,有困惑、焦虑应说出来,有愤怒、不满,应表达出来,要懂得排解负面情绪。做最好的自己,是每个学生要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而不是做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不堪重负。

“好学生”的帽子加上思想问题和品德问题的偏见,这使得学生群体的抑郁症日益严重,而且,有抑郁症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这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要向所有学生和社会公众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常识,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不是患者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据2016年07月5日《北京青年报》第02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