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补习奇遇记(3~1):遇见自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trust
 ( trustdo ) 第 161 篇随笔

阿湘|文       网络|题图

引言

为那些可以重新来过的事,为那些在人生不同阶段正在“补习”的人,叙说别有一番洞天。

--《补习奇遇记》初衷

1.0遇见自己

17岁看榜那一天之前,我也认识自己,这种认识可以回溯至诞生之日。

自出生起,每个人都被养育者引导并影响着认识花草树木、饮食起居、人际互动,以及我是怎样、可以怎样、要成为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重要他人参与到这种引导或影响中。尽管在此过程里,个体的自我觉察也在自然产生并发展,但同外在环境和他人的映照相比,多处于自发而非自觉、无意识而非有意识的状态。

因此,我认识的自己,多是周围那些认识我的大人或孩子眼中的我;倘若没有高考落榜这样一个无人可以代为承受的“苦果”摆在面前,我对自己的切身感受与了解,将在非自觉、无意识的状态中流连。

很可能会以为,自己要将“资优生”这顶帽子一直戴下去,或者干脆就是“资优生”的化身。


1.1我并非文理兼可的全能型选手。

作为一名学生,承认自己在智识上存在局限,即沮丧又危险,或许会因此而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然而,所谓真正的勇士,必须敢于面对残酷的真相。

至少截止文理分科时,我还没有正视自己在理化学习过程中的费力感,只从卷面结果出发,接受师长的看法,觉得自己可文可理;文理分班之后,物理和化学的困境日益凸显,颇令我英雄气短,但想着来日方长,依然心存化险为夷的侥幸;即使高考成绩出来,内心也没有恍然,认为通过补习可以实现文理均衡。

补习期间,精力主要投注在理化特别是物理的查漏补缺之中。自身的努力加上凑巧遇到善于鼓励和引导的理化教师,的确有所收获,例如有一些单元测试甚至统测试卷,成绩也荣幸地优良过;再次高考时也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似乎可以胜任该科目的学习。但实际上,其他科目可轻松取得九成得分,理化的准确率依然不足八成。

由此,认识到自己在思维方式、理解与分析力上并非文理均衡。

1.2我更擅长做喜欢的事,而不擅长做“应该”的事。

复读时,越是认真地听每一堂课,越是在课余的晚自习追加理化的练习,我越发感受到,。这乐趣并非来自分数,而是渗透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换言之,对容易产生乐趣的科目,总是不由自主地期待其到来。

由此,认识到自己更擅长做能引起“欢喜感”的事,即喜欢的事,而不喜欢做那些务实的、“应该”的事。这个发现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行事风格,刻意的进取比较弱,更加遵从顺其自然。

1.3我更会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做成一件事,我也开心,但不太懂得庆祝这个开心;搞砸了一件事,我也难过,但不太容易被难过牵着鼻子走。

相对而言,我更容易沉浸在做事的过程里,容易即兴发挥和创造,自得其乐。例如补习,虽然是失败之举,而一旦进入补习的过程,很快就能“安于现状”,尽情体验它可能带来的一切。也因此,一直以来,都可以坦然面对这一段经历,并不认为复读必然是负面的、不宜提及的过往。

1.4我既非任务导向者,也不是人际导向者。

按理说,自己选择的补习,又抱定了复考必过的目标,复读期间应该心无旁骛地学习,何况理化的习题无限量,客观上也无暇旁顾。

然而,就在这短短一年中,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己仍把不少时间用于功课之外,在班里和宿舍各结交了重要他人。从这些重要他人那里感受到的鼓励,在某种程度上,比补习原有的目标更能推动我抵抗慵懒。

但若以为自己偏好人际交往,显然言过其实。相比交往的契合与深度,人际的数量和广度并不引起我更多的兴趣。

1.5早一天遇见自己,早一天自主抉择

基于这些体悟,使我更有力量从微观出发,在专业选择、就业方向甚至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多地考量自身的特点与偏好,选择与投契的人共事;也使我容易接受“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观念,不太刻意求成。

不复简单地以优劣看待自己,也不再如此看待他人,这是少年末梢后知后觉。十年后,偶然接触青少年教育工作,对于所谓的“资优生”和“后进生”等标签,自然地多了一份警觉,深知在校园单一的评判体系之外,每名学生有着极具个性的丰富特质,当具体分析和看待,绝非三五个维度可以归类之。

往事并不如烟


(“阿湘”来历:同学韩薇赠与)


trustdo

阿湘|文

小南|审校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