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文艺理论研究 | 《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摘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可以订阅哦!


《文艺理论研究》邮箱:tsla@vip.126.com




《文艺理论研究》摘 要

(总第209期)

二〇一六年第六期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


行为语言·无意识结构·文学活动

马大康


摘  要:人的意识是由言语行为记忆建构的,无意识则是由行为语言记忆建构的。两种语言(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决定着意识、无意识结构的联系和区别,也决定着双方既可沟通又不可通约的关系。因此,拉康以普通语言的结构来解释无意识是不严谨的。审美和文学艺术活动是意识与无意识间的充分合作,是言语行为记忆与行为语言记忆间的充分合作,是双方的共鸣共振,两种语言(行为)的特征决定着审美和文学艺术活动具有双重性。

关键词:意识; 无意识; 言语行为; 行为语言; 审美; 文学艺术 



文学理论的衢路、矩阵和化域

张  进


摘 要:新世纪文论研究的焦点转到了理论的“背面”,从中滋生的“反理论”“元理论”和“后理论”,似乎向理论研究和文艺学学科投去了疑团。然而,理论的“背面”与“正面”只是理论的一币两面,归根结蒂属于理论的题中之义。理论的“衢路”在于其圆观统照和反思去蔽;理论的“矩阵”展示的是理论语义的千姿百态和内在关联;理论的“化域”则是理论在域化、解域和再域化之间的辩证运动趋势。“理论之后”是向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回归,是对“反/非/非反理论话语丛”的批判性包容,也是文学理论向文学自身的延伸开放。

关键词:理论的背面;理论的衢路;理论矩阵;绝对解域;理论之后



女性的凝视:

对央视86版《西游记》的一个拉康主义分析

吴冠军


摘 要:首播于30年前的央视86版《西游记》,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创基性作品。作为对文学经典著作《西游记》的一个“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再制”,该作品实质性地构成了原著的一个症状性的溢出。通过由导演杨洁本人所奠基的“女儿情”,原著以唐三藏为中心的“男根中心主义”视角,被革命性地更换成“女国国王”这个女性视角。而整个剧集最末“取经”归来的唐三藏,仍然未能摆脱女性凝视所投下的深渊性烙印;而这对于拉康,便意味着从法律到爱这一激进通道的打开。

关键词:86版《西游记》;拉康;症状;变态;凝视



“国民性”论争与当代知识界的二元对立思维

贺玉高


摘 要:在世纪之交围绕鲁迅“国民性”而进行的论争中,冯骥才和刘禾的后殖民立场受到普遍的激烈批评。但这些批评却无一例外地误读了刘禾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分析显示,批评者所持的“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是造成误读的主要原因。而刘禾对后殖民主义的使用也有二元对立的教条化倾向。这种内在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的思维模式造成了思想的浪费与局限。中国文学研究界应积极引进其他学科相关成果,早日超越这种思维模式。

关键词:后殖民; 国民性; 二元对立 



跨文化传播中的镜像变异:

基于《读书》杂志的梭罗真假隐士论争再思考

刘略昌


摘 要:梭罗在中国近九十年的传播历程中,曾引发以《读书》杂志为主要阵营的真假隐士论争。这场激烈的论争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梭罗从未宣称自己是名隐士。由于思想及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中国的隐士和隐逸文化,所以梭罗在异域中国的旅行中硬是被扣上了真隐抑或假隐的帽子。从中国隐逸文化的视域出发,部分中国学人从隐居时间、隐居地点、隐居动机和隐居期间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结果在历史时空的错位中误读了梭罗,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镜像变异。

关键词:梭罗;真假隐士论争;《读书》;中国隐逸文化;文学误读



 

会议专题:事件、理论与艺术


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

——德勒兹的事件理论视域中的噪音本体论

姜宇辉 郑 艳


摘  要:德勒兹的事件概念错综复杂,贯穿于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意义的逻辑》中对斯多葛哲学的独到阐释无疑是这个发展历程的真正发端。通过细致辨析斯多葛学派关于“非实体”、因果性、两种时间性的相关理论,我们得以真正理解“事件”在本体论上的优先性,并由此清除笼罩于这部著作之上的浓重的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的氛围,呈现出德勒兹早期思想中所隐含的深刻启示。而晚近的思辨实在论关于感性介质和神秘因果的学说则是对这一线索的最为极端但也最有创意的发展。其中尤其体现出与当代噪音艺术的内在关联。通过缕析20世纪噪音艺术的不同变革形态,噪音作为事件性本体的基本特征亦逐步呈现,由此不仅结合艺术领域的具体案例深化了哲学思辨,更是对事件概念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理解的可能。

关键词:事件;非实体; 四维物; 噪音



症状阅读、事件与图像学

——略谈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图像知识”

赵 文


摘  要:作为当代最为活跃的法国艺术史家之一,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以“事件”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以之为重要的话语支点,在艺术史研究中复兴了阿比·瓦尔堡的批评传统。迪迪-于贝尔曼的理论创新在于在本雅明辩证图像的真理观语境中,使阿比·瓦尔堡的“ 记忆知识”的独特认识论得以确证,同时在阿比·瓦尔堡的学术路径中,使本雅明对图像真理事件的症状阅读获得方法论上的合法性。乔治·于贝尔曼的这一“批判的图像学”解读方式,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法国当代艺术史的地形,扰乱了学院传统中的“线性叙事”,使艺术史图像学研究走向了一种“ 真理-事件”的考古学。

关键词:图像学;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事件;  症状阅读;  真理



事件与艺术:

周 慧


摘 要:文章从法国当代哲学与事件、时间的关系入手,,诠释“后现代”一词在利奥塔思想中的含义,比较利奥塔的判断力与康德的反思判断的异同,分析后现代艺术最终走向崇高美学的原因,并由此导出“事件”对于后现代理论的特殊意义。文章最后反思了后现代理论在主体的能动与被动之间的游移不定,以及精英为持守与现实的间距而付出的思想代价。

关键词:事件;异识;语位;后现代;崇高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

——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阴志科


摘 要: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观不但借鉴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以及保罗•利科尔的解释学,还参考了吉登斯的“结构化”以及伊瑟尔的“策略”概念。但是,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艺术的“事件性”并不同于巴迪欧的“事件”,倒是更接近于德里克·阿特里奇提出的“文学伦理学”,因为文学艺术在伊格尔顿这里最终要产生实效,是一种自我批判、面向未来、敞开种种可能性的伦理活动,审美实践最终可以看作一种更高层面上的道德实践,而这种理解,既符合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也符合我们对他的既定理解与期待。为了完整把握《文学事件》这个书名,不妨把“文学的发生”与“文学的后果”的涵义也囊括进来。

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事件哲学;结构主义;文学伦理学



用戴维森的事件理论谈论文学

张 巧


摘 要:在当前文学理论中,我们对文学事件的谈论很大一部分借助了大陆哲学的理论资源。本文的目的是借助戴维森的事件理论,提供一幅分析哲学式的谈论文学事件的图景。戴维森式的文学事件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根据戴维森的事件本体论,文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作殊相,谈论文学的方式应当从“存在”转变为“发生”,由此,我们的关注点应从文学存在论转向文学施行论;另一方面,文学事件也体现为意向性的文学行动,一个成功的文学行动表现为写作者如何使用个人习语与读者进行成功的交流。戴维森式写作行动和文学阐释对意向性的强调,突破了狭隘的文本中心主义视野,从而重新迎回了文学的主体性。最后,我们探讨了一种具有“断裂性”的事件特性与合理化解释如何能够相容的问题。

关键词:戴维森;事件理论;文学事件;文学行动;意向性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论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

吴承学  李冠兰


摘 要:“文体观念的发生”是中国文体学史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文体观念发生的标志,在于人们清晰地认识并重复使用了某一文体体制的特点,或者说,在于对文体自身形态自觉意识的出现。最初的文体观念,是在文体运用或对文体的明确命名与称引中体现出来的。文体观念并非瞬间发生、一次完成的,往往是一个复杂、含糊甚至反复的过程。早期文体特定体式的重复出现,大致有功能性重复与艺术性重复两种情况。在制度设置中所发生的文体观念,是在制度设置之初就被规定、被约束的,伴随制度的设置与实施而发生。中国早期的文体谱系观念的发生是基于礼仪、,许多文体功能、文体类别是从文体使用者的身份与职责延伸而来的,与之共同构成文体谱系。由于早期的文体写作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礼制的规定也就成为文体写作的重要标准,从而直接影响相关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由于受到礼学的影响,非常强调仪式感和秩序感,因此中国早期不少文体形成一种庄重、敬畏、虔诚甚至是神圣的特殊况味。

关键词:文体观念;发生标志;文体运用;制度设置;文体谱系



“兴、观、群、怨”新解

王齐洲


摘  要: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诗学影响巨大。前贤对这段话有过许多讨论,尤以朱熹的解释最具权威。朱熹指出宋代学者对“可以观”的解说义有未安,然而,他自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同样也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如果将孔子的这段话放在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语境中,就会发现,“兴、观、群、怨”既不是诗歌创作论,也不是诗歌本体论,而是诗歌功用论。孔子强调学《诗》可以“起人之善意”,“观己之得失”,使人“和而不流”,“怨而不怒”,从而令学《诗》者领会礼乐文化精神并完善其道德人格。“兴、观、群、怨”有其内在逻辑,实际上体现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为己之学”。当然,“为己之学”最后要“推己及人”,改造家庭与社会,即在完善君子人格的基础上“事父”“事君”,。“兴、观、群、怨”蕴涵有许多有价值的诗学命题,推动了诗歌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为己之学



早期敦煌变文序跋与现代俗文学研究范式的建立

王雅静 孙  逊


摘 要:1907年,敦煌变文的发现,引来了一批国内一流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不仅推动这批文献的整理出版,而且积极为之撰写序跋,这些序跋展现了中国较早涉猎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一批学者对于“变文”的多方面认识。其中,对变文价值的探究,进一步推动了俗文学纳入现代学术研究的视野;对变文文体的辨析,承续并引领了现代学术重内在体制研究的潮流;而对于故事源流的考述,则为俗文学中的叙事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这些早期序跋所确立的变文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不仅彰显了20世纪初中国学术研究的成果,而且为现代俗文学研究范式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敦煌变文;早期序跋;俗文学研究范式



《红楼梦》与徐枕亚的长篇小说创作

柏英杰


摘 要:本文着重探讨《红楼梦》对徐枕亚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徐枕亚早年写过六十首《红楼梦馀词》,在这些词作中可以看出他对红楼人物以及宝黛爱情悲剧的认识。他的长篇小说一直以《红楼梦》为取法对象。《玉梨魂》《雪鸿泪史》虽是自传小说,但在人物形象和具体情节上却有多处模仿了《红楼梦》。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双鬟记》基本上依赖于对《红楼梦》的模仿,但是并不成功,之后的《余之妻》和《燕雁离魂记》也是借鉴《红楼梦》创作而成,且颇有新意。总之,徐枕亚既是一位《红楼梦》小说艺术的忠实继承者,同时也成为《红楼梦》与五四新文学之间的一个独特联结点。

关键词:徐枕亚; 《红楼梦》;  长篇小说创作;  影响研究



 

专题:语文教育研究


中国最早的大学语文实验报告

——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新论

何二元  冯文丽


摘 要:1904年“癸卯学制”实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预科都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民国大一国文的前身,“大学预科国文”即代表着大学语文的早期形态。而刘半农在1917年完成、1918年发表之《应用文之教授》可谓中国现代语文学科最早的一篇大学语文论文和实验报告。若将其放置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这篇报告更能凸显刘半农及其同仁的语文教育观念;其中关于“通人”和“普通人”的培养目标之辨析,对于当下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尤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刘半农;应用文;大学预科国文;实验报告;大学语文



蒙学传统与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反思

朱子辉


摘 要:“以乐语教国子”,一直是中国古代蒙学的一大特点和优秀传统。它在各类蒙学文本的编撰上,具体地表现为语词的对仗与韵语的串联。这种整齐骈偶的句式结构与前后音声相应的韵语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古人对中国语言文字特性的深刻领悟。而在实际的蒙学教育中,它又不仅满足了儿童“乐学”的心理需求,更让他们从小就得到一种汉语言文化的美学濡染。然而颇为遗憾的是,在最近百年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中,随着国人对国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简单移植与片面吸收,这一优秀的蒙学传统几乎丧失殆尽。重新正视古代蒙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反思百年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利弊得失,从而为未来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借鉴。

关键词:蒙学传统; 语文教育; 韵语串联; 语词对仗



黎锦熙的“统筹与救济”大学语文教育观

曹凤霞


摘  要:早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针对当时社会教育现状,黎锦熙发表了“大学国文之统筹与救济”等系列语文论著,最早提出了“统筹与救济”的大学语文教育观,黎锦熙的“统筹”意为全国统筹国文教材,注重“大中”衔接,并在教学中兼顾教材的讲读与写作训练;“救济”是根据学生国文程度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整体提高国文水平。中国语文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但今天仍然存在着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问题、大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现象,因此,高等语文教育仍然要坚定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以语用为核心的高层级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高层级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而且具有高超的交际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黎锦熙; 统筹; 救济



从国文、中文到华文: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科书的本土化建构

王  兵


摘  要:,新加坡的中学华文教科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本土化过程。早期殖民地时期和日治时期,新加坡的华文教科书几乎都从中国引进,径以“国文”名之;战后至1979年,伴随着中国局势和新马政局的巨大改变,中学华文教科书在“马来亚化”理念倡导下加强本土意识的宣扬,教科书的出版格局也随之改变,趋于自主。教科书的命名更易为“中文”“语文”或“华文”;1979年至今,,按照能力等级编写若干套华文教科书,文学教科书则在凸显本地化的同时,向更为包容的全球化发展。在华人占据主体的新加坡,梳理中学华文教科书的演进不仅可以透视其华文教育的本土化倾向,亦可窥见汉语或中文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新变。

关键词:国文;中文;华文;新加坡;华文教科书;本土化



 

西方文论与批评研究


Double Inscription and the Concept of Origin in Lafcadio Hearn’s Kwaidan

Carlos Yu-Kai Lin


Abstract: To many Western readers, Lafcadio Hearn’s Kwaidan: Stories and Studies of Strange Things, published in 1904, is a seminal work of what they perceive as Japanese kaidan literature. The fact that this wor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for Western readers reveals the transcultural as well as translational nature of this literary genre that is called kaidan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ntext.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 of kaidan therefore makes it an interesting case of translation, since this book, in effect, is at once a translation and an inscription of the origin of Japanese kaidan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context. It is in this double inscription that this paper begins to interrogate “the concept of origin” in kaidan stories. The paper will carry out a detailed analys is of the “preface” of Hearn’s Kwaidan and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the “origins” of these stories are discussed and constructed. The paper will then examine the self-negating and self-productive structure of the representative kaidan tale, “Yuki-Onna” (sometimes translated as “The Woman of Snow”) which, according to its storyline, is a story that cannot be told.  The paper will then analyze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is story that marks strangely on its impossibility, and reveal show the idea of origin is produced as an effect not only through repeated iteration/translation, but also out of the structural demand of a narrative that posits and erases, at once, the notion of origin. 

Keywords: translation; iteration; double inscription; kaidan



重写与重写学

——后结构主义文学史研究方法探析

肖锦龙


摘 要:文学史研究是建构文学知识体系的最基本方式。历史上主要有背景主义和形式主义两派。两派各执一端,都有严重缺陷。究其根由,是由两派研究者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思想方式造成的。如果换一种思路,从后结构主义的二元互补思想观点出发看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文学话语文本都是在重写其他话语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应,最适当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莫过于集中考察一种文学话语文本与前话语文本之间的动态复杂关系的方法,即“重写学”。重写学主要包括辨析一个文学话语文本与前话语文本的异同、解释它为什么重写后者、阐发它的内容和意义价值、确定它的成就和地位等四个环节。它是一种取背景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长,避二者之短的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文学史; 背景主义; 形式主义; 重写学 



再议作家的族裔身份问题:

本质主义与自由选择

虞建华

 

摘  要:本论文是对作家的族裔身份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讨论。本文首先梳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对作家族裔身份的一般认定,将其归纳为血统论、塑形论、认同论和表现论四个方面,并逐一进行评述,解析其偏颇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族裔作家文化身份“选择”的主观因素,聚焦常被忽视的身份的表演性和临时性,指出应以社会建构理论为指导思路,走出本质主义。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的批评现状,强调在今天全球化大势下的多元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把作家的族裔身份看作一个动态、临时、杂糅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族裔文学;族裔身份;身份;身份建构



吴娱玉 

 

摘 要:西方左翼运动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之后,其实践经验转化为一种文本阐释的方法,但甚少有研究这样追问:,如何在话语实践中重新获得新生?,这一转化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理论的旅行——通过文本的旅行而发生变异,二是实践的影响——通过语境的抽空而发生变形,三是对毛思想的化用——保留能指、转变所指。在詹姆逊的视域中,毛的思想和实践是一个进行理论反思的着力点,也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他者”。

关键词:詹姆逊;;



“当代艺术研究:哲学与社会学的维度”

学术研讨会纪要

陶  铮 



《文艺理论研究》2016 年第1-6 期(第36卷:总第204—209期)总目录



 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发送微信留言,或联系《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TSLA@vip.126.com,取得授权。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号不对图片的原始来源负责。

      欢迎赐稿,来稿请邮寄一份纸质稿到: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邮编:200062)。并另发送电子版本到:TSLA@vip.126.com。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刊物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学术期刊”,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23家考核优秀期刊之一。2012年,刊物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刊物文种为汉英文,每期刊发英文文章,并与以下国际刊物签有交换出版文章协议:

      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 Neohelicon

      欢迎关注本刊主页:

      http://wyll.cbpt.cnki.net
回复数字“1”可查看《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回复数字“2”可查看期刊2014年总目录;回复数字“3”可查看期刊2015年总目录。

加关注方法:1. 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tsla101” 或“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并关注;
2. 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关注。
欢迎订阅
国内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4-32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10004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0257-0254  
国外邮发代号:BM375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