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李治斗翻了权臣,但胜利却不属于他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永徽六年,高宗李治想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氏为皇后,这件事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大臣们在废王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异议,但许多重臣认为立武氏为皇后万万不可。此时,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李义府上奏折请求立武昭仪为皇后,并称这是众望所归,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但是又遭礼部尚书许敬宗狙击,翻出了当年吴王李恪的冤案,顿时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开始跑题了。

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书舍人王德俭、大理寺正侯善业、大理寺丞袁公瑜这些人都是许敬宗早就安排好的心腹,立刻轮番影射讥讽长孙无忌把持朝政,一手遮天。长孙无忌主政多年,一向专横,得罪的人多了去了,这会儿有人瞧出苗头不对,立刻落井下石,大家都来打冷拳,弄得气氛非常尴尬。

高宗李治这会儿也挺开心的,他先让大家掐着,自己假装上厕所,溜到帘子后面问武昭仪:“接下来该怎么办?”武昭仪说:“你觉得呢?”弄得高宗好没趣。他想了想,跑到外面来对大臣们说:“好了好了,你们适可而止啊!别跑题!今天的议题是‘要不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其他的事以后再扯!现在大家投个票吧,同意的举个手我瞧瞧!”说着自己就带头举了手。

中国人玩投票游戏套路极深,高宗自己都先举手了,大家明白他的意思,顿时许多人唰唰地站好了队,但是不举手的人也挺多的。不同意立武氏为皇后的人并不一定就是长孙无忌的党羽,比如英国公李绩就没举手。这些各有立场,心里打着各自的算盘,举手的未必就能捞到好处,不举手的也未必就不好。

朝堂上议了一上午,到了退朝的时间了。高宗让其他人都退下,留下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四人再议,这是大臣中最有威望的四个人。

褚遂良率先表态说:“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将来就没脸去见太宗了,我先说!”褚遂良将手中的笏板放在地上,伏地奏闻:“王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终前拦着臣的手说:‘我现在将佳子佳妇都托付给你,希望你好好照顾他们。’陛下当时也在场,这话想必还记得。皇后母仪天下,也是国本,岂可轻言废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遗命!至于武昭仪,她的身世尽人皆知。她起初侍奉先帝,现在又侍奉陛下,一妇同侍父子,这是没有廉耻的禽兽!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怎么看陛下!”

褚遂良说的是群臣的心里话,但是这个话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却谁也不肯挑破这层窗户纸,现在他当面说出来,戳中高宗的痛处。高宗怂惯了,低头沉默不语,武昭仪在帘子后面听见,气得跳出来大骂:“陛下何不扑杀此獠!”结果褚遂良硬梆梆地顶回来说:“臣说的哪句不是真话,请陛下明示!武昭仪不过一介嫔妃,竟然要擅自干政,诛杀大臣,罪在不赦!”李治为难地望着武昭仪,嘴角抽搐半天,终于还是一个字都没说出来,气得武昭仪拂袖而去。

褚遂良越说越激动,摘下帽子放在地上说:“愚臣触犯圣上,罪该万死,但臣不能辜负先帝厚恩,哪里还顾得上性命!这官帽、笏板都是陛下赐的,如今都还给陛下,臣要去了!”说着就以头撞地,撞得头破血流,竟然要当堂自尽。李治慌了,赶紧叫侍卫们拉住他。

长孙无忌还算硬朗,继续支持褚遂良。他对李治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换皇后,请从天下名门中择取,何必立武氏这种妖妇!褚遂良受先帝所托,是我朝顾命大臣,即便有罪也不可加刑,武氏何人,竟敢要杀他!于大人、李大人,你们怎么说?”

于志宁低头不语,权当风太大,听不见。于志宁从前曾在东宫担任废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当时是个出了名的正人君子道学先生,为了劝谏李承乾,把谏言都编成书写了几十卷之多,最后把李承乾都逼到绝路上去了,然而这位一生标榜自己秉性高洁的纯良之士在废王立武这样的大事上,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他以为他这样做既可以全自己的名节,又可以不得罪高宗和武氏,但后来武氏做了皇后之后,给他穿的小鞋也不少,逼得这位假道学先生差点羞愤自尽,幸亏高宗还比较念旧,只是将他一再贬官,最后做了半年华州刺史,干脆致休回家。

英国公李绩打个哈欠说:“我就不明白你们这些人在这事上争个什么劲,你们家娶老婆有没有请皇帝审批啊?为什么皇帝娶老婆你们这么多意见?”李绩拱手对李治说:“此乃天子家事,当陛下自定,何必问大臣!”

李绩这个人在《兴唐传》里叫徐茂功,他的形象就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差不多,都是身穿八卦仙衣,掐指一算能知过去未来的人物,而实际上李绩是个将军。他的性格看似粗疏,其实心思缜密。他年纪大,资格老,功勋卓著,但平素都不怎么参与政事,入高宗朝后基本上就是闲居养老而已,但这一次在这节骨眼上说这样的话,最终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有了李绩这句话,高宗李治终于明白了,大多数大臣们其实并不在乎到底立谁为皇后,他们在乎的是他们自己的地位、面子、利益。

自古以来,文官集团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像魏征、褚遂良这种一心维护正义的官员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大臣都不是这样去看待国家大事的。长孙无忌这类大臣在意的是自己的面子和威望,在意的是自己的权力。于志宁这种平素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看起来是个正臣,但实际上花花肠子极多,没风险的时候就使劲求名,争做大V,真要有个风吹草动,他们溜得比兔子还快,这种人根本不会主动担当任何责任。李绩这种大臣看似木讷,其实狡猾,他微妙地左右了事件的发展,但又没有让自己落下把柄,皇帝怎么选是皇帝的事情,选对了他有支持正确答案的功劳,选错了那叫关他屁事。

高宗这一瞬间似乎有了点拨云见日的感觉,很多他平常看不清的东西忽然看清楚了,尽管这只是短短一瞬,但已经足够他做出选择了。高宗已经被这帮大臣牵着鼻子走了好几年了,从未真正体会过做皇帝的乐趣,这会儿得了李绩的鼓励,终于胸脯挺了起来,正式对大臣们说:“朕意已决,废除王氏皇后尊位,立武昭仪为皇后!”此言一出,于志宁松了一口气,李绩依然不动声色,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却面如死灰,心知即将大难临头。

大唐永徽六年十月,武昭仪被册封为皇后。高宗李治借皇后废立一事将昔日左右他的大臣们全部打倒,心中十分畅快,然而这份畅快维持了不到几个小时就烟消云散。

武氏成为皇后的当天就立刻变脸,责怪李治无能,致使她被褚遂良当众污蔑。她要求李治速速将褚遂良处死,但是这件事李治根本办不成,为此李治被这个新皇后骂的狗血淋头。

当月,褚遂良在武皇后的一再坚持下被赶出京城,出任潭州都督。宰相韩瑗不忿,上书为褚遂良鸣冤,希望高宗将其赦免,李治说:“褚遂良直言犯上,朕责罚他并没有错,怎么能赦免呢?”韩瑗说:“因直言犯上而获罪,这种事在太宗朝从未有过。倘若直言犯上都有罪,当年魏征不知道死多少回了。陛下既然知道褚遂良是直言无讳的正臣,为什么不赦免他呢?明知他是好人还要贬斥他,太宗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高宗语塞,只好装作风太大听不见。韩瑗忧愤之下,请求辞官,但高宗不许。

次年,高宗在武氏的逼迫之下,废掉太子李忠,改立武皇后之子李弘为太子,改元显庆。武皇后将废王立武事件中的大功臣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王德俭、侯善业、袁公瑜全部升官,这些人成为了武皇后的第一批心腹重臣。

显庆二年,在武皇后的指使之下,这帮人又掀起了一个巨大的谋逆案,要将武氏面前的挡路石全部扫掉。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明天再说。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