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周末读书|《乌合之众》读过么?你我就是乌合之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立删。)


若时间有限,可直接跳看标粗部分。

全文约7100字,建议阅读时间7分钟。





《乌合之众》读过么?你我就是乌合之众!


by:一舟

网上有人这样调侃读《乌合之众》的人:


《乌合之众》读过么?你们就是乌合之众!我理性中立客观,我上过大学有知识有文化,那些没大学文凭的小贩、农民工、网吧屌丝、广场舞大妈、朝阳群众等等都统称乌合之众,我和他们可不一样,我高他们一等。”


中国的“读书人”喜欢自带光环,何况这本书的名字本来就很讨喜(该书原名“the crowd”,直译为“群体”,而译者翻译成“乌合之众”),恐怕没有哪本书如此直白到光看书名就可猜出内容,猜出作者价值偏向。继而,就可以站在“理论制高点”给他人扣帽子,俯视“愚蠢的人类”。


是这样吗?虽然阅读从来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能带来成就感和优越感,但抛开阅读,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与群体相割裂,只要你进入一个群体,你就可能沦为“乌合之众”。不管你是智力超凡的人,还是凡夫俗子,“在涉及信仰、、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纯粹感性表达的领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见得就比一个凡夫俗子更高明”。


那这个周末我们抛开可悲的自负和卑微的自卑,一起来读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我想,可能多点理性思考、多点有用分享,有自己思想,不盲从、不偏激,这比什么都重要。





一、群体心理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但现代心理学不是这么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个性消失;二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那群体表现出那些特性呢?


特性一: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的基本特征就是,它与理性或智慧无关,而几乎完全受无意识动机支配。“所谓群体,不过是外界刺激因素的奴隶而已。”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很容易做出极其残忍的行为,又同时为了某种信仰,不惜血流成河。此外,群体就是优势,数量让他们强大到认为不存在任何障碍,这还因为他们推倒了心理上的障碍,而脱离道德的羁绊,不带任何负罪感,而充满暴戾。


特性二:易受暗示与轻信


群体相信一切不存在、不可能、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事情,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中的日常逻辑。因为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被注意的状态下,他们会在急切中期待着什么,如同一只被解除了封印的低智商魔灵,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无论这个暗示是什么,只要能够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就会欣然接受。


在群体中,原本个体所具有的才智被削弱,原本表现出差别的异质化被同质化吞没,最终是无意识的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一:本能

“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因此,处于群体中的个体更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得以突破曾经牢固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道德律,甚至是法律,而让最原始的本能得以在群体的“幌子”下肆意表达和宣泄。

这点很好的表现在我国网民身上,那些“键盘侠”在群体中摆脱了自己卑微的想法,而立马感觉到了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强大的组织力量,于是平日遏制的欲望在群体中大量宣泄,造成了很多网络。


原因二:传染

这个很好理解,也很常见,比如在我国2011年3月发生的“抢盐风波”、2015年6月的“坚持贩卖儿童判死刑”疯狂霸屏,以及2015年12月,咪蒙的《致贱人》《致low逼》中因其偏激暴露的文字而火爆朋友圈,点燃公众情绪。颇具讽刺,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只要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被传染了的群体 以他们非理性的力量主宰着这个世界,他们尽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有人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他就会变成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原因三:暗示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此种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个体在暗示的作用下,丧失了对自己行为辨别的能力,而陷入无意识状态。群体则有着自动放大这种非理性的能力,暗示的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的传递,相互感染,会越来越强大。


来个简短的总结就是:在群体中,一个有着明确身份、性格的个人已经消失,他融入到群体中后,其思想和感情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再也不受自己意志控制与支配的玩偶,而即刻发挥原始本能,转为行动的冲动。



(二)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神仙显灵”以及很多的“神迹”都是因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与因为这种想象所引发的幻觉、事实混为一谈而导致。无论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与事实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群体都丝毫不加质疑地接受这种联系的存在,而缺失观察能力。


2.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

不论是公认的智力卓越者,还是凡夫俗子,只要他们聚在一起,原本一个头脑严谨的人就将不复存在,成为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


3.群体爱撒谎

集体撒谎的例证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圣物崇拜”,当时,第一批前往朝圣的信徒把种类繁多的圣物带回欧洲,从而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群体性谎言。集体撒谎带来的是大量历史的杜撰,那些在群众观中流传较广,并保留下来的关于伟人的历史,顶多只是这些伟人被神话的形象而已。


4.极端的感情

群体之中表达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还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且通过心理暗示和传染过程加速传播,情感的表达所造成的效果也都会成倍加强。此外,还因上文中所提到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群体中,通常会有自我暗示——“法不责众”,这种卑微的心理安全感,让他们拥有了强烈的力量感,而使得感情异常狂暴、极端。


5.群体偏执与专横

这种情感在国际社会上的意识形态之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埋葬了所有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意识,对于别人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否决,将其视为绝对真理和绝对谬论。


6.渴望强权

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他们喜欢英雄,而可笑的时,当这样的英雄失去权力时,全体又会转眼间面目大变,对其投以蔑视,因为此时的他不再让人害怕。这造成的可笑后果就是,群体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又卑躬屈膝。


7.保守本能

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于崇敬;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那民众革命怎么解释?群体可能会渴望着改朝换代,他们甚至不惜发动暴力革命,然后革命并非为了改变深层次的东西,只是群体发泄情绪的手段而已


8.群体的道德

道德只能约束个体,而无法约束群体,只因群体多变、易冲动,发泄着原始的本能。群体的道德只会在道德标尺的两端,要么残暴,要么极其崇高。群体对于个人,存在绝对的道德净化作用,群体为了自己仅仅一知半解的信仰、观念和只言片语,便英勇地面对死亡,但这种道德净化叠加起来,很可能意味着全社会灾难性的后果。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点

如前面所说,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并且容易夸张,容易陷入极端。因而,想要某一种观念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它就必须披上形象化的外衣。形象思维带来的永远是简单观念,简单明了,也只有只要群体才会如此盲目而轻信。例如民国初期的剪辫子,就是以一种简单的形象来割除旧习,宣传新思想。


2.群体难以被动摇

群体具有保守型,只要观念能够深入到群体的头脑中,并且产生一系列效果时,和它的对抗就是徒劳的。所以想让群体接受新观念,就要对其进行一番该着,使其更加通俗易懂。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或科学观念,以群体低劣的智力水平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3.群体的为推理能力

在我国,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所有官员都是”、“资本主义的劳工都受雇主剥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永远没消失”以及“女生穿着暴露出去就是为了勾引男性”等等。群体所能接受的论证过程,从逻辑上说,属于十分拙劣的一类,因此算得上推理的话,顶多是一种比喻而已,就是把彼此不同、只是表现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而且特喜欢以偏概全,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4.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没有理性的思维过程,虚构的因素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因而,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必须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我们不要做任何多余的解释,只要再列出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就足够了。



(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这些宗教感情固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受到某个群体拥戴的英雄或偶像,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真正的神。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没有能力、也不愿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他们有着狂热的愿望,并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二、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一)群众运动的直接因素


在前文已描述过集体的感情、观念和推理方式,根据这些,其实我们就可以归纳出一些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形象。说理和论证永远比不上那些鲜明的形象,群体容易被鲜明的形象所打动,正是因为这些形象的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迷的力量。


套话。语言可以激活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或是让它更鲜明。但语言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有一些词语本身就是某种现象的代表,诸如民主、、正义、平等和自由等。但词语的意义随着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如何运用这些词语、这些套话的暂时含义,以及如何运用新的词语、大慈来重新包装,是很多权力者经常利用运用的技俩。


幻觉。自从有了文明,群体便开始被幻觉包围。最早的幻觉是对自然的敬畏,宗教幻觉(“”);其次是无数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幻觉(“法国大革命”);。


经验。经验是真理的传播手段,也是幻觉的敌人。可以说,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让危险的幻觉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但经验必须经过积累,且积累、获取的过程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理性。群众不受理性的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对于群体来说,理性除了反面的影响,什么作用也无法施加,他们接触的理性越多,就越是憎恨理性,也就变得更加狂热。


(为尊重原书观念和逻辑安排,我还是把经验和理性放在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中去,但需指出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缺少经验”和“不理性”。)



(二)群众运动的间接因素


某些观念的爆发并付诸行动,有时看起来十分突然,但在其背后能过找到延续的准备性力量。


民族。民族在作者看来是最重要的间接因素,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有形成了它的名族性格,但这种民族性格一代代传递下去,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力量、信仰和制度等。


传统。人类是依附于传统而存在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保存下来。传统不仅稳定,而且支配者人们的行动,尤其当他们形成群体是亨氏如此。


时间。没有哪种统治形式可以在一夜之间建立,信仰与思想 既是历史的儿女,又是未来的母亲,然而也永远是时间的奴隶。这点不难理解。


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但制度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民族的幸福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我们将不满归结于某种制度,同时又将希望寄托于某种制度,赋予这些制度创造幸福的超自然能力。就这样,各种幻想和新词汇反复对群众的头脑造成冲击,它们对民众的影响力,和群体的荒诞一样强大。


教育。“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要点出的是,这里的“教育”应缩限理解,仅指“应试教育”,因为作者在书中还叫这种教育制度与英国的教育相对比,而推荐英国的教育。)应试教育已经是一种严重违反自然的、与社会对立的制度,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那种在学校形成的幻想与美梦,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彻底破灭,这种强烈的欺骗感、失望感,是一个心理素质不完善的年轻人绝对难以承受的。而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拍样一支冷漠而中立的大军;、无知的民众。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立删。)



(三)群体领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群体的地方,就有领袖。没有领袖的力量,群体中的个体就像失去领头羊的温顺羊群,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领袖之所以存在和拥有权威,是因为群体的奴性心态。可以说,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


1.如何练成

只有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无论采用怎样的说法,领袖都会采取最偏执、最专横的态度对付那些反对者。此外,还需有强烈的信仰;意志坚定,不管所坚持的挂念或追求的目标有多荒谬,都要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心如铁石,对于别人的轻蔑和保留态度无动于衷。


2.特征

主要有两种:一类领袖往往是充满活力,但是只拥有一时的坚强意志,也就是我们说的一身蛮勇;另一类是要么聪明机智、要么心胸狭隘,但他们都具备持久意志力,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


3.如何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手段是利用领袖的名望,这种名望有两类:先天的名望(称号、财富和名誉等);个人名望,也就是个人魅力。与生俱来的先天名望和近似于魅力性质的个人名望,是很难通过学习的方法获得的,但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民众中博得名望,诸如个人权势、军事业绩以及宗教敬畏,但不管怎样,成功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通往名望的主要台阶


领袖可以利用他的名望,但当他打算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时,就需要借鉴下面三种手段了:


断言。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这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特别是当群体已经陷入狂热状态时,这时你所面对的就是一群脑子空空如也的躯壳,无论你说什么,群体都会相信,这时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大胆地给出结论,让群体振臂高呼。


重复。史玉柱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广告就是采用重复法的经典例子,此外,还是“恒源祥,羊羊羊!”的广告。领袖动员也一样,重复断言对于群体的作用力也十分强大。因为人脑的生理机制决定了,那些不断重复的说法最终会进入大脑中一个无意识的深层区域,而人们的行为动机正是产生于此,到一定时候,只需要有某种暗示和传染,我们就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还以为是自己的判断,并对它深信不疑。


传染。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时,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便就此启动。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众来说,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你我都逃不掉。尤其是当群体基于一种共同的倾向和性格有所准备时,这种传染还会变得更为容易,。


(四)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可以分为非常不同的两类:一类是重要而持久的信仰;另一类是短暂而易变的意见


伟大的怕普遍信仰,数量十分有限,它是文明不可缺少的柱石,决定着各种思想倾向。一旦它站稳了脚跟,便会长期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无论在哲学上看它多么荒谬,它都会进入最清醒的头脑。也正是这些信仰的存在,才使得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一个由相似传统、意见和习惯组成的文明环境中成长,不能摆脱这些桎梏。而用信仰抓住群众的关键,就是让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在牢固信仰、信念表面,优势会派生出一些生灭不定的意见、观念和思想,但无论给那些意见所起的名称,还是其骗人的用法,都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情感相违背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就像一条分叉的支流,最终会回到主河道一样。


而当前的意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价值混乱,“诸神之战”。具体因为昔日的信仰正在日甚一日失去影响,群众的势力却不断增长,且由于报业的发展将对立意见不断带到群众面前,而导致任何意见在有相对立意见的制约下,还没来得及成为普遍意见,就寿终正寝。


媒体的堕落。在过去时代,媒体作为一个精英阶层,掌握着丰富的信息来源,同时也以其学识和理性,担负着引导意见的作用。然而今日,和政府一样,报纸在群众势力面前也变得卑躬屈膝,看不到自己的立场,而成为群众意见的传声筒。或是群众情绪的晴雨表。

此外,现代人的历史观也正在消亡,他们在判断问题时,很难秉承一个长久的标准。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一种文明让群众占了上风,它便几乎没有多少机会在延续下去了。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推迟自身毁灭的话,那就是极不稳定的群众意见,以及他们对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三、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前文两部分予以具体化引用,囿于文章篇幅,不再具体阐述。









个人反思


有一些人批评这本书有一些偏见,诸如:对性别和民族的偏见,甚至对中国的偏见;此外,还认为此书没遵守学术规范,一个引注都没有,不知道那些话是本人的观点,也不知道所举的例子是否真实;还有一些人批评整本书逻辑的混乱,实属东拼西凑之作。


对这些批评暂且不加评论,一是因为有些属于学术专业问题,无力企及;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为了批评而批评,不屑解释。其实,此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所提出的问题,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甚至,我们与其在这里讨论勒庞说的是否过激和片面?还不如认真看看周围的世界,和反省一下已经发生的过往,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人不争气,过了一百多年了,当前的中国还是勒庞根据法国大革命的“虚伪”历史“主观臆断”出来的那样“过激”、“片面”(借鉴知乎詹绪源的回答)。










在这里窥探一个年轻律师的成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20160828040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