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有人爱有人恨,这部R级片简直吵翻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今年,戛纳电影节将会迎来它的70周岁生日。


不知不觉,它已经是个“高龄老人”了。



在70载不停歇的戛纳和煦阳光之中,无数优秀的电影以及电影人在这里被被加冕。


1993《霸王别姬》


当然,有时候金棕榈大奖也不乏有争议,毕竟电影是很私人的。


最近的譬如去年那一届,亮点很多:


多兰小王子艳压红毯,《爱恋》射了观众一脸,


《爱恋》


《保持站立》因为尺度吓得观众中途退场,


《托尼·厄德曼》创下电影节记录最高分——3.7……


但打得口水仗也很多:


呼声最高的《她》和《托尼·厄德曼》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颗粒无收,


《她》


场刊评分2.4(满分为4)的《我是布莱克》获得金棕榈最佳影片。


评分仅有1.4的《只是世界尽头》获得评审团大奖,


加上最佳导演下双黄蛋,女配戏份获得最佳女演员,不尽人意的颁奖结果遭到一片嘘声。

 

法国另一大权威电影媒体《电影手册》杂志还毫不客气开了炮,


先是手册主编炮轰最终结果。


 大意就是一届很不错的主竞赛片单,被一群瞎眼的评委给毁了。


再是其评选“年度十佳片”时,金棕榈获奖影片无一入选:


《毕业会考》、《我是布莱克》、《只是世界尽头》、《推销员》等全部落榜;


相反倒是在戛纳落选的全部上榜了,《保持站立》、《托尼·厄德曼》、《她》、《水银座》。


《保持站立》


一场关乎电影艺术的撕逼大战正在拉开序幕。


其中对于《我是布莱克》和《只是世界尽头》两部争议是最凶的。


《世界尽头》出了熟肉,爱的人爱得要死,不喜欢的也还是不喜欢。



而被誉为“最水金棕榈最佳电影”的《我是布莱克》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我是布莱克


 


《我是布莱克》是导演肯·洛奇第二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影片,


这让他在继科波拉、今村昌平、库斯图里卡、达内兄弟、迈克尔·哈内克等导演后,成为第八位“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



80岁的他已经年逾花甲,却依然创作精力旺盛,表达欲惊人。


而《布莱克》的争议也正是源于此,老头子是典型的左翼导演,从骨子散发出来的都是硬气。


硬得他不肯在其中掺杂一丝柔情,就是要把底层生活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



这种超写实的风格一般都多有争议。


就像之前给大家推荐的《天注定》,直接将现实最血淋淋的一块扔了出来。


有的人爱它,因为它够酷,敢说真话,完成了电影历史记录者的使命;


有人厌恶他,因为它就是噱头大于内容,用力过猛,毫无技法可言。



这两方都各有立足点,谁也不能说服谁!《布莱克》也一样。


在IMDb和豆瓣这些主流网站上,该片评分均为8.0,可见主流观众群,还是颇为认可的。



但反对方的言论也不是无的放矢:


过于“”的表达,沿袭肯·洛奇一贯的套路,新作实在是看不到创新的地方。


在豆瓣的热评上,这种争吵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人认为对得起金棕榈;



有人认为主竞赛单元放这种片子简直就是对年轻电影人犯罪;


所以究竟怎么样,可能只有你自己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毕竟谁说都不及你自己看来得重要。


(以下仅属个人观点,有剧透,请谨慎下拉)

 

众所周知,肯·洛奇以平民视角闻名国际影坛。


布莱克》也不例外,甚至还独辟蹊径——人民与国家福利制度的矛盾。


在许多国人心中,西方国家是典型式的高福利的国家,不用工作收入也不比公务员差,坐吃等死。


但这片就是要打破这种想象——社会救济是如何把人伤得体无完肤的!!!


故事发生在英国东北部的纽卡斯尔,一个年老木匠的身上。


59岁的布莱克患有心脏病无法继续工作,在他申请就业援助津贴时,遇到了传说的傻叉执拗专家。



在电影开始一长段尴尬癌的对话中,不直奔主题的专家和“答非所问”的布莱克过招较量。

 

说好的为人民服务呢?


最后因态度不佳,小钢炮布莱克被专家鉴定为仍有工作能力,津贴申请被拒。


 

 

布莱克申请上诉,却被告知需要按照流程等官方的电话回访。


可他一直没有等到电话,只能退而求其次申请失业救济金。



失业救济金的申请过程对无法工作的布莱克来说更是荒唐。

 

首先,连鼠标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布莱克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网络申请过程。



然后又被告知必须按照规定出去找工作并提供证明,可他的实际身体状况又不允许工作。



这就是影片的主体内容,被官方扣上可以工作帽子的心脏病患者布莱克,在申请津贴时四处碰壁。

 

可布莱克是位正直体面的人,他不会做钻空子造假糊弄审查人员的事。

 

当他按照规定去找工作,收到录用通知后无奈说出实情,却被对方误会为蹭津贴的投机分子。

 

没有被生活压垮的布莱克,此刻一直坚守的尊严底线受到了致命一击。


   


但最后让布莱克对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反击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自己的遭遇。

 

他在被动走申请津贴的流程时,遇到了抚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凯蒂。



其实,导演一直在小心呵护这个人群的生存尊严,镜头里,我们很少看到对生存窘态的露骨呈现。

 

但是当经济困难的凯蒂领取食品援助时,由于饥饿,她失态地打开罐头就往嘴里塞,这个镜头猝不及防地打破了导演一直营造的人物体面生存的“假象”。


 


后来,当布莱克目睹逼良为娼的事件发生在凯蒂身上后,他第一次因为对生活的无力感眼含无奈之泪。


  


从电影开始,导演就用冷静的叙事风格,保有人性关怀的距离,叙述着社会贫穷的一面。

 

虽没有故意制造压抑气氛,但看到此景,一下揭穿生存假面的社会事实,顿时让人愤懑不平。

 

同时,影片还用多元化的人物群像呈现出社会百态。


布莱克的邻居黑人小哥靠着从广州工厂低价购入原单鞋,开始了淘宝线下销售生意。

 

没错,中国元素就这么毫不违和地植入了一把,而且黑人小哥的名字就是China。



社会百态也有形形色色的政府工作人员,导演借着这位主动帮助布莱克的工作人员之口,将影片所表现的内容,扩展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群体。



布莱克的这句回应,成为影片主题表达最好的注解。



在让观众无数次想要替布莱克骂街的时候,导演并没有安排让人物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一番来次激烈的宣泄。

 

不妥协的布莱克索性拒绝了津贴,一笑置之“无赖”般的搞了大事情,他在政府办公楼的墙上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不满。



围观群众拍手称快,对于银幕之外的我们来说,


先前的不满和愤怒通过这一戏剧性情节的转化后,不由自主跟着大喊了一个好字。


 

 

这种直言不讳打政府脸的题材,是肯·洛奇创作的一大标签。

 

的确,肯·洛奇的电影之路就像民族志的一个侧面。他也因此被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

 

1969年拍摄的第二部长片《小孩与鹰》,在英国电影协会评选的“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影片”中位列第七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严格的审查制度下,触碰雷线的肯·洛奇拍摄的写实主义影片遭到了禁播。

 

九十年代复出后,佳作不断的肯·洛奇成为电影节的常客,其对工人阶层的关注和对民族历史的反思,让威尼斯电影节早在1994年就授予他终身成就金狮奖奖杯。

 

这位满怀战斗力的导演曾说:“我不拍那些人们想看的电影,我拍人们需要看的电影。


《综艺》杂志对《我是布莱克》的评价是:“这是肯·洛奇最好的作品,他的影片以写实风格为主,勇敢挑战政府机构,充满了对贫苦大众的人文关怀。



当我们沉浸电影造梦的幻象时,也还有一种现实主义,


提醒我们,我,是我。


(b站有在线,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