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卢银元:我在建丰四十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在建丰四十年

卢银元


1969年3月28日,我从河北柴沟堡,坐上了开往祖国西北的闷罐火车,前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009年8月,我在建丰农场退休,告老还乡。算起来,我在三连也就是建丰这块土地上,度过了四十年。

在三连的田野上,右为本文作者(卢银元供稿)

那是1969年3月30日清晨,,被分到了十五团三连。在副指导员李世功的带领下,背着自己的行李,步行来到连队。说是连队,就是原来建丰劳改农场的一个分场。第一印象就是荒凉。草把子、土坯房,不见一块砖瓦。正是初春时节,地上一片白茫茫的盐碱,风刮得眼睛都睁不开。本来在部队时已经脱去冬装,但这里天气寒冷,不得不又穿上了棉衣。:不该来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之前总觉得自己家乡苦,。没成想这里比家乡还苦!,哭了好几天。

30日当天下午,大批的北京知青来到三连。我们其实比他们只早到了半天多,也和先我们到这里的华北兵团职工一起,敲锣打鼓欢迎北京知青。大批知青的到来。使这荒凉的地方一下子沸腾了,有了生气。我心中也有了在这里建立新生活的希望。

很快,来自五湖四海来的兵团人就融合在了一起。我当时在二排六班,这个班集体观念很强,在生产劳动中各个是强手。文化学习中,在翟新华、毛生和、张道文等的带动下,学习空气非常浓。在这种环境氛围中,我也多看书,补习文化。可以说,一年多的时间,比我以前几年学习的都多。

,但我和知青战士们打成一片。处处要求自己,给青年们做出榜样。在知青的心目中,也从不把我另眼相看。1969年11月5日,,三连有22名代表,我也被推选为先进代表。年终,我又被评为五好战士。

时间不长,兵团内的各种矛盾也开始出现。、、知青战士之间……在那个盛行的年代,以为纲,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大批判,互相攻击,人人自危。,大部分都是农村兵,小农意识强。再加上有些人成家后,生活贫困,免不了爱占小便宜,这让知青们特别反感。还有,,该谈婚论嫁了,有的想与女知青谈恋爱,但在当时这也是大忌。还有的自以为有点老资格,以领导者自居,随意教训知青。不久,,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

繁重的生产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加上管理的问题,人们渐渐地产生了厌战情绪。知青中表现突出的被推选上了大学,家里有门路的想办法回城,没有门路的也就开始动摇。出工不出力,探家长期不归队,泡病号等等。后来开始办病退、困退,人们到处托门子找关系开假证明,人心涣散了。

1975年11月,上级正式宣布撤销兵团建制,改成了国营农场,取消供给制,农场成为企业,自负盈亏。三连最后一批知青回城是在1978年,兵团时代结束了。

兵团撤销以后,,我是其中之一。加上原场老职工,全三连也只有几十个人。从原来的四、五百人,一下子变成这样,冷冷清清!

农场土地多,人手少。一个连就是几千亩,机械化程度不高,根本种不过来。1976年前后,农场从外地愿意来农场干活的农民中招临时工。在当时的体制下,还没改变原来连排班的编制,打混工。虽然场里也想改变落后面貌,但是力不从心。兵团时是供给制,亏损都有国家补贴。现在是企业就不同了,必须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所以还是摘不掉贫穷的帽子。一些有门路的人先后离开了农场。我因为没有门路,也没有其他本事,只有坚持。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内蒙河套也不例外。1982年,实行了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办起了家庭农场。说是家庭农场,实际就是包产到户,每户算一个小型农场。把所有的土地分成若干份,每三户为一组,抓阄,组里再把土地分到个人。每个职工平均算一份地26亩。这样,我和老婆两人分到了52亩地。

刚分到土地时,播种就成了问题,过去都是成排的地,一排地50亩。现在分田到户了,为了土地质量分得比较均匀,各排地都分成若干段,以前的大型农机具用不上了,小型的又没有。每户只分得一匹马(而且还不是役马,不会干农活)、一辆排子车,一人一把铁锹、一把锄头,这就是全部农具家当。(以前自己家什么农具都没有,分配干什么活,去找保管领工具)困难可想而知,但为了生计,再难也得想办法种进去,不能撂荒。

刚分地的那年,农场一家一户都硬是凭着一把铁锹,把麦子种进去。又用铁锹,把葵花一锹一锹种进去。那种劳动强度!没日没夜地干,总算把种子种进去了。

秋天到了,麦子成熟了。先是用镰刀割麦子,再用绳子背到地头,再用排子车拉回场院,石磙子脱粒,直到颗粒归仓。收葵花时,先用镰刀割下葵花头,再一个一个装进麻袋,排子车拉回家。到了晚上,每人手里一根木棍,把葵花盘上的籽粒敲打下来,然后扛到房顶上晾干。每天这样干,一干就是一秋天。把人累得就是不死也得脱一层皮。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也就仗着那时还年轻,身体壮实。事情逼到那,硬着头皮也得干下去。

年底一算账,粮食缴足公粮,自给有余。钱,除了缴农业税、水费、管理费和各种开支外,还是比过去“大集体”时挣的工资多。再苦再累也值了!这是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结果。包产到户的头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年,人们早早地开始准备播种农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家一户有做木耧的,有焊铁耧的。种麦子用双腿耧,种葵花用单腿耧。用马拉上耧播种比一锹一锹挖轻松多了!

后来几年又不断发展。农场职工手里的钱多了,各种适合的小型农机具逐步配套。挖渠有了挖掘机、推土机,种地有播种机、覆膜机,除虫有喷药机,收获有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有风选机,翻地有旋耕碎杆机。建丰地区的农户种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了,种地简直轻松多了。各家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都有了显著提高。可以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

2009年8月,我年满六十,正式退休。落叶归根,我回到阔别了四十多年的老家—河北省三河县西蔡各庄乡。回过头来一看,在我六十年的生命中,在内蒙古五原建丰,也就是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三连,整整干了四十年。我可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