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芮城县文联 召开“纪念王戊寅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芮城县文联 召开“纪念王戊寅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10月24日,芮城县文联“纪念著名蒲剧艺术家王戊寅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芮城春秋印务公司会议室召开。、芮城新闻中心主任张学晋、芮城县文联郭昊英、芮城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董少峰、县文联副主席张燕、芮城县文体局副局长王建波、芮城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刘英、作家协会主席陈昌乐、芮城青年蒲剧团团长张纪纲,离退休老干部陈先民、景昆俊、王根利,本土编剧李振发、张纪平,蒲剧名老艺人冯金平、王戊寅先生后人王勤孝、王效宽以及蒲剧戏剧爱好者共三十余人参加座谈会。

  王戊寅先生系(1897-1956年)芮城县小王村人,自幼学艺,民国时期多在灵宝、陕县及晋南一带演出,成为蒲剧界的著名须生。1953年春,王戊寅率剧团为支援抗美援朝义演40天,3000万元(折合人民币15000元)收入全部捐献国家。1956年王戊寅被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词作家田汉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次座谈会是应陕州蒲剧团及王戊寅先生众弟子要求,由芮城县戏剧家协会主办,在我市蒲剧界别开生面的一次纪念活动                                   

   座谈会上,通过缅怀王戊寅先生生平,围绕文艺为了人民主题,与会人踊跃发言,对蒲剧名须王戊寅先生高超的演技和高尚的艺德以及爱国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表达了对王戊寅先生的深切怀念。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王戊寅先生为榜样,传承好先生的优秀品德和高超演技,为振兴蒲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座谈会由芮城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刘英主持。


                                                                                                          文/李军



1
   蒲剧艺术家王戊寅先生舞台生涯    
 



        蒲剧名须生王戊寅先生生于1897年,山西省芮城县大王镇小阳村人,自幼学艺,从事蒲剧艺术,专攻须生行当,曾在河南灵宝蒲剧团、陕州蒲剧团及解放前的民乐剧团、平陕剧团、火星剧团演出。由于他勤学苦练、功架优美、气息饱满、相貌魁武、演技精湛,成为黄河两岸百姓喜爱和赞赏的蒲剧艺术家。他于1949年参加陕州人民蒲剧团,主要在豫西、秦东、晋南一带演出,其精典剧目有《八义图》(饰赵盾)《法门寺》(饰赵廉)《伯牙奉琴》(饰俞伯牙)《春秋笔》(饰吴承恩)等。1953年他随团乡下义演40余天,为支援抗美援朝捐款1.5万元,,他专门表演了蒲剧《八义图》的折子戏《朝房》,由于他精湛的演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的高度赞扬和鼓励,,嘉奖表彰并赐赠厚礼,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殊荣。正当他为蒲剧艺术做出更大贡献之时,他却因常年奔波演出,积劳成疾于1956年在陕县去世,享年59岁。

      王戊寅先生毕生酷爱蒲剧艺术、热爱蒲剧事业,使他在饱受磨难,历经坎坷中造就了他闪光的艺术生涯和精彩人生,促使我们在学习、继承他的优秀品德和高超的演技中,为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2
   德艺双馨的老前辈    


 ----记蒲剧表演艺术家王戊寅先生

国家二级演员    河南陕州蒲剧团团长    任建民    



        王戊寅先生是我团老一辈著名的蒲剧艺术家,他生于1897年,原籍山西省芮城县小阳村人,自幼苦练须生,民国时期多在陕县、灵宝及晋南一带演出。1949年王戊寅先生到陕州人民剧团,当时有主要演员王戊寅、汪素云、苏安理、荆子周、戴胜芳、荆天雷等,王戊寅作为陕州人民剧团的第一代演员,在蒲剧界声名远扬。他做派逼真,唱腔洪亮,代表剧目《八义图》(饰赵盾)《法门寺》(饰赵廉)《伯牙奉琴》(饰俞伯牙)《春秋笔》(饰吴承恩)等。1956年洛阳专区在灵宝举行文艺会演,陕县蒲剧团演出整理改编传统戏《八件衣》,被推为洛阳专区代表队参加首届戏剧会演,获多项大奖,主演王戊寅被授于"人民艺术家"称号。王戊寅表演的《八义图》的折子戏《朝房》,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田汉的好评,演出后田汉派车接王戊寅到宾馆,。

        王戊寅先生是陕县人民蒲剧团的主演。他的徒弟王刚娃今年86岁,曾跟随王戊寅先生学艺。他回忆说,王戊寅先生的唱腔酣畅淋漓,嗓音清亮干脆,演唱朴实无华,不尚花巧,讲究气势,用气冲、口劲足,听来明快舒展,一泻无余。他的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听来情绪饱满,痛快淋漓。在表演上王戊寅先生不事雕琢,朴实中见功力,善于扮演耿直忠厚的书生和重臣。

        王戊寅先生在我团工作期间,虚心学习,专心演出。他在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不仅仅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使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创制了清新高亢、潇洒俊逸的蒲剧须生表演行腔,在温润不失雅致的气度中,表现出细腻简洁,果决利落,生动鲜活,意味醇厚的艺术特色。据我团的一些老艺人回忆,王戊寅先生晚年的表演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对于气息、音量甚至音色都有很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唱腔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彩,从不草率从事。

        王戊寅先生成功塑造了赵盾、赵廉、吴承恩、程婴等舞台艺术形象。无论是新朋旧友,对于他刻苦学艺的精神都无不叹服,而他有摘取出最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剧目,传承给下一代。在河南一带,一提起王戊寅先生,爱好蒲剧的人都十分喜爱他。更可贵的是,王戊寅先生除对表演有精到地研究处理及表现功力外,他打破了原有蒲剧的界限,还以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成为了蒲剧艺术一个时代的楷模,同时推动蒲剧在河南的传承发展,为蒲剧艺术留下了丰硕成果。

        王戊寅先生博采众长,他在培养学员时讲:艺术都是相通的,好的东西就可以吸取进来,充实我们的剧种。先生生前儒雅斯文,家道、师道严丝不苟,同行、家里都关爱有余,为人师道更是深挚朴实。有学生学戏,从不自居,言传身教、亲力亲为,一字一板、一招一式,都严格要求。学员演出,他甘做配角,从穿衣戴帽到到髯口水袖看是否合适,事无巨细、关怀到位。

  时光荏苒,王戊寅先生仙逝也已逾半个世纪。先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更是我们陕州戏剧人学习的典范。在纪念王戊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作此以示怀念。




3

纪念蒲剧须生名家王戊寅先生

原县志办公室主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景昆俊



        芮城县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带。这里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她孕育了蒲剧这一艺苑奇葩,更为我们哺育了众多的蒲剧艺术名家。这里有叱咤风云的蒲剧泰斗杨老六,还有位列蒲剧四大名旦的王存才、冯三狗。还有四代从艺的蒲剧世家董银午父子,更有在大河两岸长留遗响的蒲剧须生名家王戊寅先生(1897年——1956年),王戊寅先生是芮城大王镇小阳庄人,家中弟兄6人,因家贫幼小入科班学戏,与董银午、冯三狗等为同龄人。他以须生戏名著艺坛。一生所搭班社甚多,新中国成立后,入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蒲剧团(群众称州蒲剧团),与著名的二花脸名家耿世忠、小旦名家汪素云、正旦戴盛芳、须生阮兴宝、荆子周等长期合作,同台献艺,曾任剧团副团长之职。其能演剧目甚多,如《八义图》、《打金枝》、《金沙滩》、《八件衣》等,特别有其他剧种和演员不多演的《伯牙奉琴》等。

        戊寅先生形貌魁梧,登台扮相甚佳,其做戏念唱、表演均有独到之处。"文化革命"前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先生在郑州专门看了他和耿世忠合作演出的《八义图·朝房》一剧,对其表演评价甚高,并和有关方面协商赠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改革开放后,我在县主持修志工作,曾为他在新志书上写有小传,但当时掌握资料有限,小传过简,至今犹觉抱憾.





4
我们记忆中的爷爷




王勤孝   王月刁   王效宽    王月彩   王仰宽   王仰彩   执笔  王效宽


        在隆重纪念爷爷诞辰120周年之时,我们全家、亲邻及好友,都十分高兴的享誉着先辈的人生亮点和丰功伟绩,回忆着他为蒲剧艺术事业所做的不朽贡献,深深感到我老王家的文化历史悠久,深深感到老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无比珍贵,为今天的我们及明天的后人付予了巨大的人生正能量,为发展蒲剧艺术,振兴蒲剧事业,推进社会两个文明,做出新贡献。

        我5岁时跟爷爷到陕州剧团,多多少少、零零碎碎、记忆了童年时期和爷爷在一起的篇段,如爷爷高大的形象,魁武的身材,严肃稳健的神色,仅知道他唱戏肯顶当官的,他唱戏的帽子上老有两个帽翅,当时陕县有个戏园子,戏园子很大,有顶棚,也有柴木凳,以后听说这个戏园子,陕西人民捐款修建的,晚上舞台用的是汽台,唱一会还要把灯放下来打一次汽,园子里也有巡回卖小吃的,我爷住的小院,离戏园子很近,我经常和一个叫戴胜利的小伙伴一起玩,他是蒲剧名旦汪素云的儿子。

        旧社会的艺人没有什么地位,生活很艰苦,成班唱戏更是艰难,听说爷爷为成戏班子,他多次从家里卖粮,上山砍柴卖钱,维持戏班,在从艺的路上他饱受坎坷,遭遇了多次人生磨难,戏班子经常烂包,演员饥寒交迫,尝近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曾祖父为他成班学戏溺水黄河,在当时兵慌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这些为蒲剧艺术坚守阵地的艺人们的确令人可敬。

        我爷戏唱的很有名声,黄河两岸的百姓,只要看过他的戏,都给予高度的赞赏,在灵宝、闵乡、陕县、卢氏、永济、平陆及芮城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九五六年,郑州汇演,他做为主演出演"朝房",、全国戏剧协会主席田汉观后给予高度评价,说小剧种出了个大演员,并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给予了他优惠待遇,充分肯定了他高超的艺术才能。使这一地方剧种,在全国戏剧界中一举撂红。

        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爷爷同剧团为支援抗美援朝进行了四十多场的义演,共收入3千万元(老币)全部捐献,爷爷因常年在外奔波演出,积劳成疾。正当他艺术生涯顶盛时期,他却英年早逝,去逝后家人从陕县用马车把他灵枢接回老家安葬,在灵车途经厥镇、盘头、闵地镇等地时,沿途百姓知道后,主动在村前路旁拜祭灵桌,为爷爷送行,当灵车到达黄河岸边时因大雪纷飞,河岸结冰,无法摆渡,停在岸边的船工们听说是爷爷的灵柩要过河,大家不顾冰雪寒冷,涉水冒险抢渡,破冰开船,把爷爷的灵柩送到对岸,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热爱艺术,热爱蒲剧,热爱人民艺术家的挚热情怀。

        爷爷已走60年了,他的一生尽管短暂,但很精彩。他给我们留下了好多好多值的怀念,值得继承,值得弘扬的精神财富,他的人生闪光点将永照后人,他的艺术贡献将永留人间。现在我家唯一保存了爷爷的古戏箱,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间,蒲剧艺术将永远根植于人民大众。






运城网信备案N00010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