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咏元宵节古诗词赏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 王传学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人称“元”,是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 “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燃灯、观灯的风俗起自汉朝。隋唐以后,上元之夜放灯的习俗流传甚广,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设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进而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张灯时间也从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时,放灯增至五夜,南宋增至六夜,明朝官府发布有上元节假日十天的规定,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正月十五夜观灯已成为民间充满热闹欢乐的节日风俗。 

元宵观灯,既是家家户户制灯艺术的大展示,也是文人骚客的大聚会,文人观灯,不可无诗,所以,元宵节又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有许多佳作问世。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先看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诗一开始,写当晚的京都,地上满城的花灯与空中燃放的焰火交相辉映,红透云天;护城河的桥上,点缀着无数明灯,万灯闪烁,犹如天上的繁星。城门解禁,游人像潮水一般地涌来,看灯者人山人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夜”,是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来参观游玩,一直到深夜。既然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结尾写人们希望时间过得慢些,好使游玩尽兴。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情思委婉。

再看唐朝诗人郭利贞的《上元》:

九陌连灯影,

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

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

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

处处落梅花。

寥寥几笔,描绘了元宵节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上街观灯、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诗人再现了元宵那天月光普照、灯火相连、香车满街、笙歌遍地的灿烂景象,也表现出人们惟恐时光逝去,周游不问家的节日心态。你看,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街上观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可见当时观灯规模之大。

再看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的七绝组诗。诗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这是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长安城的钟鼓楼上,按时传来报更声。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的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称元夕、元宵,是最为热闹的节日:天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地上万盏灯火一派通明,星月灯烛,交相辉映,更有歌舞笙乐,神灯佛火,云车火树,珠翠管弦。正如唐代诗人张祜在《正月十五夜灯》中写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此诗描写了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这两句是说在元宵节那天千家万户的人都从家里出来,街上到处都是花灯,非常热闹,好像使整个京城都震动了。“三百内人连袖舞”,指非常多的宫女都在跳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指此时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此诗描写皇宫内外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的上元夜盛况,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再看唐代诗人张肖远的《观灯》:

十万人家火烛光,

开门处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

罗绮满街尘土香。

十多万户人家都展出了灯火烛光,开门一看到处都是观灯的人群,歌舞音乐彻夜喧响连报更的声音都淹没了,满街游人连飞扬的尘土都充满了香气。写出了当时灯展的规模之大,观灯的人数之多,助兴的歌舞之盛。

唐代诗人顾况的《上元夜忆长安》,在回忆中现盛况:

沧州老一年,

老去忆秦川。

处处逢珠翠,

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

火树凤楼前。

今夜沧州夜,

沧州夜月圆。

此诗是诗人在沧州所写,回忆往年上元夜在长安观灯的盛况。“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细致地描绘了长安上元夜到处都是穿戴华丽的赏灯人,到处都演奏着管弦乐器。皇宫里搭建着高大的彩车,树上都挂满了耀眼的明灯。表现了诗人上元夜赏灯的期盼心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多首描写上元的诗。先看于贞元十六年(800年)作的《长安正月十五日》:

喧喧车骑帝王州,

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

万人行乐一人愁。

帝王州,指唐朝京都长安。三五,指正月十五日,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天夜晚,长安张灯结彩,车马喧腾,热闹非常。然而,当时诗人疾病缠身,独自忧愁,无心游乐。此诗用诗人的“一人愁”,反衬了当时长安城正月十五日的“万人行乐”。

    白居易另一首《正月十五日夜月》,写的是杭州的元宵节:

岁熟人心乐.

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

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

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

不合厌杭州。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任杭州刺史。这首诗作于杭州任内。春风、明月,江海、灯火、笙歌、衔市,酒楼,几个典型景物对比性排列,通俗朴素.明白如话的白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杭州元宵节的繁华、热闹和恬静、柔和两种画面美的奇妙统一,显示出杭州特有的魅力。全诗字里行间更反映了诗人新年之后、佳节之际的喜悦心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正月十五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表现了观灯不得的遗憾: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赛是祭祀、迎神的意思。紫姑,传说中女神的名字,因为妾被大妇正月十五害死厕中,天怜之,命之为厕神。人们为记念她,形成了正月十五迎接她的习俗。

诗的意思是: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自己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的元宵盛况,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民们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

诗人才名早著,却遇党人纷争,一再被排斥。曾经四处漂泊为小吏,“因人做远游”。遇此上元夜之时,富贵云集长安,好生热闹,自己却难免唏嘘。表现了诗人仕途坎坷的窘迫状况,和观灯不得的遗憾心情。 

宋代的元宵夜灯市更是壮观。许多诗词均有描述。如北宋词人柳永的《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

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是一首写元宵节的词,记录了当时京城元宵节的繁华和民俗。

词先写整个春节的氛围,然后强调出元宵佳节,继而描写花灯盛况。下片写节日的人文活动,取“灯”和“会”两处节日特点进行了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当时富丽热闹的节日氛围。

上片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嶰管,嶰中之竹,易为乐管。青律:指笛箫之类乐器。也指好听的音乐。前三句写春节京城的详和景象。其后重点写元宵节时的华丽欢庆场面。处处华灯,处处光明,处处香绮。鳌山指的是用灯彩扎成的大鳌,突出了彩灯的高大、壮美。

下片写夜时花灯游会场面。首二句写入夜。古俗,游会时青年男女可将自己身上物品掷于所喜爱之人,并约会谈情。第三至五句即是写此。尾三句写青年男女一夜欢爱,天明而不愿面对分别的痛苦,故“独醒”离去。为节日注入了一丝婉曲之情。

再看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元夜》:

压尘小雨润生寒,

云影澄鲜月正圆。

十里绮罗春富贵,

千门灯火夜婵娟。

香街宝马嘶琼辔,

辇路轻舆响翠軿。

高挂危帘凝望处,

分明星斗下晴天。

诗先写元宵的天气与月光;再写大街上放灯与看灯的人,五彩绚丽的服装,耀目辉煌的彩灯,香车宝马中的妇女,使人犹如置身其中;最后写观灯回来,独上高楼,挂上帘子,凝望街上,只见到灯火罗列,恍如满天星斗降落人间。

元夜是灯节,街市上十分热闹,一般写元夜的诗,都从热闹处入题。这首诗先退一步,写天气与月光,为放灯的顺利进行提供先决条件。一场小雨,沾润了街市上的尘土,空气清新,微带有初春的凉意,月亮升上了天空,澄明透亮,是那么的圆。这样的好天气,这样的好月色,又逢上元宵,外面华灯齐放,人是憋不住不出去游玩的。这么一跌,诗就自然展开,写繁华的夜景。

二、三联写放灯与看灯的人。十里长街挤满了人,都穿上了节日的服装,五彩绚丽,千家万户都高挂彩灯,把夜色装点得无比耀目。接着又加入了平时难得出门的妇女队伍,写香车宝马,给观灯的队伍增加了浪漫气息,使人犹如置身其中,闻着香气,听着笑语,看着千变万化的彩灯,涌现出欢快的情感。尾联总括一句,写观灯回来,独上高楼,挂上帘子,凝望街上,只见到灯火罗列,恍如满天星斗降落人间。

以星喻灯,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最出名的是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联。但苏味道是写自身在灯海中的感受,朱淑真是写登高俯视所见,且在极热闹后下此冷峻语,含有一种惘然若失的心理,蒙上了一丝淡淡的寂寞感。

历代皇帝不管什么节日,总要用很多物力人力铺张一番,供他游玩。还要大臣赋诗以纪,。那些官宦文士,多以词藻华丽的乐章歌颂天下升平以取悦皇上。而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上元诗词则不同一般,诗内总是挂念着平民百姓。如《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诗:

澹月疏星绕建章,

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观,

一朵红云捧玉皇。

 

薄雪初消野未耕,

卖薪买酒看升平。

吾君勤俭倡优拙,

自是丰年有笑声。

 

老病行穿万马群,

九衢人散月纷纷。

归来一点残灯在,

犹有传柑遗细君。

第一首的意思是: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皇宫的气象犹如仙境一般,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驾到,这场景,就像一朵朵红云捧着玉皇大帝一般。这是一般应制诗的恭维之词。

第二首笔锋一转,联想到了百姓:降雪刚刚融化,而田地尚未耕耘,百姓卖掉柴薪换来酒肴祈求升平,但愿吾皇倡导勤俭鼓励农耕,农家获得丰收自有笑声。

第三首略论得失:我从皇宫出来穿过观灯的人群,看到大街小巷游人逐渐散去,但花灯仍然闪如繁星。深夜归家时家中点燃的蜡烛已快燃尽,我所得到的只有侍饮楼上赠给近臣的黄柑。

从诗的内容看,此诗不像是一篇取宠的应制诗,倒像一则进谏奏章。按照常规,众多大臣侍宴多是毕恭毕敬,“侍臣鹄立通明观”,觐朝山呼“万岁”,“一朵红云捧玉皇”。而诗人写上元侍宴却笔锋一转,“吾君勤俭倡优拙”,为民请命,“自是丰年有笑声”。真乃心系百姓,与百姓休戚相关,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犯颜直谏,实乃耿情之东坡也!这是诸多上元诗中所少见的。

当然,发生在上元灯节的,也有许多家国之痛,人生百感。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为词人晚年伤今追昔之作。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落日的光辉,像熔化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辞采艳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词人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词人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以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回忆: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上阕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幅元夕求索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美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上片首先运用想象,写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下片写人。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诗人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他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读到此,我们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用此词结尾三句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而梁启超则以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这些有助于我们对此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元宵之夜吃汤圆,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事事如意。南宋词人姜夔对此有过生动的描绘:

贵客钩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肯回。

(《观灯口号》)

“珍品”即汤圆。诗中写汤圆的珍贵,购买汤圆的人多,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宋代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中写道:

今夕是何夕,

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

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

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

附此说家风。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形象地再现了汤圆煮浮时的情景。元宵之夜,一家人团圆吃汤圆,就图的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事事如意。 

在元、明、清三代,也有不少咏元宵节的佳作。

先看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诗中着重写京都元宵节夜,观灯游人的游兴。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穿着长衫的我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气氛之中。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欢乐情景。 

再看明代诗人唐伯虎的《元宵》诗: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月,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满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诗的意思是:在元宵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灿烂的灯光,也无以为春。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月。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在月下燃烧,月亮如水照得大地似银。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整首诗细腻逼真,文采斐然,意境优美感人。

诗人描绘出正月十五灯光月光交相辉映的独特美景,再现了节日四处笙歌、欢赛社神的特有风俗,更写出了游人的开怀行乐、纵享节日的欢愉,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氛围。

通常的元夜诗,多写都市。而这首诗却取材农村。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

再看明代诗人高启写的《正月十六夜至京师观灯》:

天街争唱落梅歌,

绛阙珠灯万树罗。

莫笑游人来看晚,

春风还似昨宵多。

诗人写的是十六观灯,却带出了十五的盛况,相互映衬,诗味浓浓。

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别有情趣:

花间蜂蝶真喜狂,

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

四平街外月如霜。

诗一开始,用拟人手法,写花间蜂蝶见到元宵灯火误以为百花盛开而“喜狂”,烘托了元宵灯火的灿烂,写得别有情趣。接下来重点写“十二楼前”与“四平街外”的灯火,把元宵赏灯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元宵节是个团聚的日子,一些诗人咏元宵抒发的就是一种思乡思亲的情感。清代诗人施闰章的《元夕诗》,表达了怀念桑梓之情:

燕台夜永鼓逢逢,

蜡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

九衢士女月明中。

箫唱遍江南曲,

火树能禁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近,

它乡故国此宵同。

身处异地,感受着节日的鼓鸣灯红、人靓曲飘。诗人遥望月光,思念着故乡也是一派节日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忧国忧民的人们身处节日,别有一番情感。清末诗人丘逢甲的《元夕无月》(二首》,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一

满城灯市荡春烟,

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

神山沦没已三年。

其二

三年此夕月无光,

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

五更飞梦渡鲲洋。

其一的意思是:在元夕之夜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然而天色阴沉,月亮隐藏在海天的那边。看到像鳌山一样的灯彩,想起宝岛台湾已沦落三年,不由得引起了我伤心流泪。

其二的意思是: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我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回到美丽的宝岛。

丘逢甲是台湾人,进士出身。中日战争失败,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后,他异常愤慨,打电报给满清提出抗议,并倡议台湾自主,得到广大台湾人民的拥护。于是组织军队,成立台湾民主国,拥当时的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自任大将军,,终因寡不敌众,战败离台内渡,但仍然念念不忘台湾,作收复的打算。回到大陆后,写过不少怀念故乡的爱国诗篇。

此诗是诗人在故乡台湾被割让三年后的一个元宵节晚上所写。清光绪年间,腐朽的清朝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诗人心中难平。元宵这天晚上,他遥望宝岛,胸涛阵阵,他要在梦中飞渡到台湾,收复失地,情感非常强烈。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明•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在诗词中赏析元宵节是一种品味,一种心情,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当空皓月,月圆人和,和和美美中,让我们体味这佳节佳时的欢乐吧!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