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回声的涟漪,古董帽子讲故事 一人壹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人壹文]第 10 期  

▽ 

没有帽子,人类就没有文明

  - Christian Dior-



“我开始更多地沉思,追随灵感,告别人云亦云的路,努力寻找并靠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摄影by汤思宇)


何雨(Echo)


在以优异的成绩入读北大光华学习经济时,“乖乖女”何雨应该没有想到自己以后的生活会和投行、五百强“分道扬镳”。读研究生时,她得到去阿姆斯特丹做交换生的机会。本来该去管理学院的她却想着“何不放肆下这半年的时间,选择延期毕业,用这空隙好好找一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最后她选修了文化研究的课程。




于是那半年里,何雨大多游逛在欧洲博物馆,也靠从小的国画功底去自由市场、文化集市摆摊卖艺,出售自己绘制的扇面画。“太多人生转折都不在计划中,也不可能预料第二条路”,从荷兰归来后,何雨追随自己的直觉,进入佩斯北京画廊实习,继而向纽约大学艺术管理系递交了研究生申请。



摄影by吴蔓伶


繁华的纽约像一条纳百川的大河,浩渺平静的江面风光无限,但每一个怀揣梦想泅渡其中的人才明白激情和奋进交融的感受。何雨曾经写道,“在这个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大城市里,个体淹没其中,成为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正是如此却重获真正的自由,既在云端,又在地上。”



摄影by汤思宇


新的城市,新的起点,在纽约这个“无条件接纳不同面孔的人,也把各色各样的艺术囊括其中”的大熔炉里,何雨开始了她关于艺术和生活的探索。“庆幸自己没有变成只会看数目的大人”,何雨入职了佩斯画廊纽约总部,13年时和大学好友杨嘉茜各存入600美金的启动资金在布鲁克林的一栋公寓里创立了公寓画廊和创意实验室否画廊(Fou Gallery)。


否画廊展览“刘唱:程式之美”场景图(摄影by苗晶)

否画廊夏季甜点品鉴会,主厨朱越洲致辞(摄影by谌洁)


于否画廊像家一样“灵活、小巧、亲切”的艺术空间里,何雨接待着一位位艺术圈伙伴,为在美国缺乏展示平台和认知的亚洲艺术家们策办高专业标准的展览和活动。2016年,哈佛大学专席教授汪悦进在为何雨提名“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时说道:“这是一间与众不同的画廊。它创立了展示艺术作品的一个另类空间,获得‘草根’艺术社群、年轻艺术爱好者以及那些较少商业动机和投资心态的收藏家的共鸣……是新一代华人艺术家的重要平台……一个充满社区积极性和青春热情的创意实验室、一个萌发在主流画廊文化之外的新生态。”



何雨和艺术圈的朋友们在否画廊客厅


“让艺术和生活对接,做让人幸福的艺术”是何雨运营否画廊的理念,也是她本人真实的追求。她散步走过一条条街道,记录下各处带来的艺术新奇感,汇总成《纽约艺术区行动指南》;她欣赏艺术品,结交手作人、艺术家成为他们的朋友、写下他们的故事,也珍惜着能传递设计者心意或承载岁月故事的物品。而此刻的种种醉心或许已经预言了何雨自己成为一名手作人的结果。



《看着我》,“物尽其用”系列

“一把大都会买来的莫奈旧伞,用了三年。每次下雨时都像走在湿润的睡莲池塘,终于坏了,于是拆下来布,让它变成帽子上的睡莲。姐姐在纽黑文秋游时采摘来的榛仁变成了花的眼睛。”


《翼》,2015年秋季

“想做一顶像翅膀一样的帽子,于是买了很多羽毛来测试。能被风托起的翅膀,要轻盈、流畅、有呼吸感,并且能够随着风改变形状。”(上两图皆为摄影师王泽洋的摄影项目《戴帽子的女孩》,他试图呈现17世纪古典油画的光影。图二登上了《Vogue》网站


2014年,在纽约东村闲逛的何雨偶遇了一家手工帽子店,“各式各样的古董帽整齐地排放在木头橱柜里,它们好像从30年代黑白默片里走了出来。”当时正值店内五折特价,即使如此,最便宜的一顶手工帽也要300美金。摸摸羞涩的荷包,何雨犹豫着拿起帽子端详,却觉得工艺好像并不复杂。“干嘛不自己试着做呢”,她掩上钱包,当即跑到了一家熟悉的古董店,买下一顶上世纪20年代流行的简易贝雷帽,又顺带淘回一些面纱和丝带。


何雨制作帽子


虽然有美术功底,动手能力并不差,但是布艺类的手作是何雨第一次尝试。翻阅相关书籍、查找Youtube视频、加入网络制帽师的论坛社区……边看边学边做,何雨第一顶手工缝制的帽子围着一圈白蕾丝边和边缘不齐的黑纱,“老实说做工并不精细,但我非常开心,戴着得瑟了好几天。”



何雨和她手作的第一顶帽子


拍了帽子的照片晒在微博上,没想到立马有在费城学艺术的网友前来询问,说想在毕业展上戴,于是何雨把帽子寄给了朋友。“后来她专门来‘否画廊’看我,收藏了好几件作品。再后来她回到上海,但我们仍保持着联系。每次到对方的城市都肯定见面,一醉方休,算来也是帽子带来的第一段奇妙缘分。



《致一林》,2015年秋季

“一林是我从小到大的好友,我们分享对三毛的喜爱,对旧物的痴迷,对书籍艺术的衷情,和对世界旅行的向往。高中时,我和一林会坐在没有月光的大马路上,晃着腿喝酒吃冰淇淋,谈天,大笑;路过不安分的男孩子对我们吹口哨,但有她在身旁,我什么都不怕。我们曾一起大笑大叫着骑车冲过大街小巷,也曾一起为每段恋情黯然神伤。现在一林远嫁德国,我因为签证原因,没法参加她的婚礼。转眼又是四年不见,不过精灵般的女子的跌宕爱情终于有了个归宿。但我更期待她在异国他乡的新生活,又有许多故事可以诉说。”


第一顶帽子迎来了伯乐,做手工帽子这件事情也就更让何雨兴奋起来。白天在佩斯画廊全职做研究和档案,晚上和周末打理否画廊,没有访客和活动时便写作、下厨、养猫、做帽子。“不熬夜、尽量避免去热闹的场合,回绝不熟悉的派对”,这个生活在纽约艺术圈子里的姑娘活得像外向型孤独患者,除了必要的光环场合外,她都静在自己心闲安适的一隅。



《金色玫瑰》,2015年夏季

我可否将汝比作一个夏日;太阳尚未升起的夏日清晨,玫瑰花瓣尚有昨夜未干的泪痕。白日开始,金色玫瑰绽放,今日和昨日一样欢畅。



在否画廊“林延:空-气”展览上,何雨头戴她用艺术家林延手染的宣纸制作的帽子。(图一摄影by杨嘉茜;图二摄影by王男袱)


或许正是这般“动”能在闪光灯前大方谈吐,“静”能在小茶盘前回归宁淡的切换自如手工帽子才能成为她完美的自洽。“做帽子让我对生活有了许多新感受,也发现了许多以前忽略的趣事。比如我发现雷诺阿和莫奈都很喜欢戴帽子,而香奈儿的事业也是从帽子开始的。”看她略显兴奋地讲述着,我想到曾有媒体评论说,何雨的头脑中有个极丰富的小宇宙,哲思、艺术、理想、态度都在其中运转,而制作手工古董帽就是串联起各个星球的轨道。



何雨在否画廊的活动现场(摄影by Ara


回声古董帽子们在否画廊‘2016Holiday Show’的一角随风转动,窗上的信可以打开,是它们的故事。”(摄影by Patricia Chen)


在第五顶手工帽完成后,何雨下定了决心要把制帽当成一项事业坚持下去,“回声古董帽”(CHAPEAU ECHO)的名字便确定了下来。“Echo这个名字是我的英文名,‘回声’的意思。它来源于女作家三毛的英文名,也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因得不到美少年爱情的回应,而化成山谷回声的回声女神。以‘Echo’作为品牌的名字,包含了我的名字,也有复古的涵义,有我对帽子的期待,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




《梦田—向三毛致敬》,2016年秋

“灵感来于女作家三毛的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一颗种子, 化成心里的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这顶礼帽是给现在New Haven的Iris的定制,希望鸢尾的种子,能收获勇气、信心和坚持。陶瓷鸢尾来自艺术家杨人倩。


后来何雨请艺术家张晓刚给自己的帽子画幅画作为logo,张老师欣然“接下任务”后思考了很久。有天她突然收到了张老师发来的两幅小画——一个头戴火烈鸟塘帽的女孩,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何雨很是珍爱,选择了其中一张,请日本同事Mine Suda做出了“回声古董帽”的logo。



张晓刚为何雨画的两幅小画


“回声古董帽”logo

《火烈鸟塘》,2015年秋季

“‘芳草绕芳汀,白鹭闲沙洲。夜久浮尘尽,心清俗虑宁。’在纽黑文偶得一枚火烈鸟古董胸针。我一直很爱这种鸟,觉得它修长的脖子和中国的白鹭很像,但是火烈鸟和白鹭习性很不同,前者喜群居,后者喜独静,正像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于是我想象出一种中国式的火烈鸟,独自栖息在沙洲上,还有来自波士顿的贝壳和石子相伴,这是白鹭化的火烈鸟,或者说火烈鸟化的白鹭。


日本制帽大师平田晓夫说过“唯有手工才能传递设计者的心意”,而比起“帽子设计师”,何雨更愿意称自己为“制帽人”,每一顶回声古董帽都由她亲手制作。她没有学过设计,做帽子时连画草图都省略,全凭流淌的创作力和天马行空的漫想随意构思。“针线拿在手中,脑子里便有图像自然浮现,让我把它实现。”


《吻—向达利致敬》,“艺术回声”系列

“在纽约东村偶得的一枚红唇古董胸针让我一下想到达利创作的梅.惠斯特房间(Mae West Room),烈焰红唇的沙发,鼻子形状的壁炉,和墙上两张关于巴黎的黑白画组成了好莱坞女星梅.惠斯特的面容。因此做了这顶帽子,不同元素散落其中,也有如一张随意错置的脸。”


《摩羯》,2016年春季

“在东村一家古着店偶然发现一对摩羯耳钉,成为这顶帽子的灵感来源。将水滴一样的麻纱帽子底染成金色,配上层层的羽毛,像是摩羯有了翅膀。”


模特Irene Muzychko头戴“摩羯参与摄影师王泽洋的摄影项目《戴帽子的女孩》。


何雨回忆起小时候小镇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她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是折纸。小女孩对着白纸度过许多没有玩伴的下午,小纸船、千纸鹤、小汽车、小灯笼,无中生有,创造出一个大千世界。“做帽子也是这样,简单的叠、折、缝、粘,便有万千变化。但是相比于白纸,做帽子的世界是丰富多了。



《写玫瑰》,“物尽其用”系列

“长居纽约的艺术家韦佳用手工纸和水墨做拼贴,通过重复的撕与贴创造偶然与必然的体验。他每天都会坚持练习书法,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艺术的灵感。这顶帽子用他写过的书法草稿做成玫瑰。


《日本池塘》,2015年夏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日式庭院的清风和畅,给北京和纽约的夏日带来一丝清凉。三叶草古董胸针来自纽黑文。”


马格利特》,“艺术回声”系列回声古董帽

“以我喜爱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雷内.玛格利特命名。来自伦敦的镶钻黑纱有一种神秘的氛围。”


帽子底的材料主要是从伦敦、纽约和福建买回的棉、丝、毛毡和麻纱,但是其他配件却充满了无限可能——何雨旅居各地寻回的特色小件和老的纺织材料、行走中拾取采集的自然小物以及艺术家“友情赞助”的手作品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成为回声古董帽的一部分。“甚至在‘物尽其用系列帽子里,全是用上很多生活中弃之不用的物品,比如玻璃、伞、纽扣、汉服袖子,它们组合在一起,更像是随意造型的小雕塑。”



艺术家Morgan O'Hara给何雨的礼物—50年代用来加工帽子的木底座。里面装满了Morgan几十年来搜集采拾的花、琥珀、水晶和小物。


《几何》,“艺术回声”系列

“应好友丹青之邀做一顶几何构成的帽子,其中用到了Morgan送帽模时附赠的小物件。用黑红两色和最简单的方块和圆形,像是Modern Age流行的简单利落的剪裁。”


《踏雪寻梅》,“物尽其用”系列

“这个暖冬,迟迟不来第一场雪,等不及要踏雪寻梅。一件梅花汉服从成都带到纽约,陪我经过了好几个春夏秋冬,好几场一期一会的茶会,终于还是破损了。舍不得扔掉,于是留下了一些它的片段,做成帽子。碎玻璃来自被乌冬打碎的花瓶,像一片碎冰覆盖在梅花上。现属于纽约的Cherry,她喜欢收藏有四季花卉设计的家具和帽子。”


2015年夏天,何雨开始尝试用国画的矿物颜料和上色技法为帽子底染色。国画从小练到大,明清书画图录翻来覆去许多遍,博物馆的展览也看得不少,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用色和笔法,何雨有种天然的亲切感。用毛笔绘制或者用手将颜料揉进材料中,群青、曙红、山青、鹅黄等中国传统色彩在不同的帽底上漫延渲染开来、和不同的材质产生不同的反应,最终的效果透着天意随机的逗趣。



《天使之翼》,2015年夏季

“想尝试李禹焕70年代的《从点》系列的画法,于是做了这一顶。克莱因蓝从左到右,直到颜料用尽。矢车菊蓝的羽毛来自伦敦。现在属于玉婷,Between艺术实验室的创始人。”


《银鱼》,“物尽其用”系列

“在箱底找出一条银色小鱼,实在记不得它的来源,只记得一路从中国游到了纽约,和我一样。于是画了一片斑驳的水塘,鱼儿畅游其中。现属于纽约的Monica。”


《克莱茵蓝》,“艺术回声”系列

“来自苏州的淑红找我定制一顶克莱茵蓝的帽子,希望在去欧洲参加自己策划的物派展览上戴。由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茵混合而成并获取专利的克莱茵蓝,因为他一系列的行为艺术作品而广获认知。我用国画颜料里的群青色和品兰色调制而成的克莱茵蓝,纯度稍低。”


若说否画廊是何雨关于艺术文化存在形式的创意实验室,那回声古董帽则是她关于艺术创作本身多样可能性的实验。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像玩折纸游戏或者捏泥人那样,何雨跟各种材料打交道,成为它们的朋友。艺术给何雨的启迪、生活带来的哲思、小物件激起的创意以及定制人的故事则是帽子汲汲不断的灵感来源。



《陶鸢尾》,“物尽其用”系列

“陶瓷艺术家杨人倩赠与我一些烧制剩下的陶瓷碎片,看起来像恣意生长的鸢尾花。用上一些莫奈旧伞的布料和它呼应,是对梵高和莫奈的致敬。现在属于纽约的Cindy。”

《金树叶》,“物尽其用”系列

“去威廉姆斯堡St. Paul's Lutheran教堂参加复活节午餐,每个人都要身穿白色衣服,头戴金色橄榄叶环,欢乐的聚会结束,于是用留下的金树叶做了帽子,藏在森林色彩的布料之中。”


清雅的色彩、轻逸的造型、整个帽子水墨般的留白和层次……东方的美学情趣多多少少在回声古董帽上留下了痕迹。“来到纽约我才更深刻地认知了我的本源文化—东方,去悟中国艺术背后的哲学和人生思考。”在佩斯画廊接触大量西方艺术后,何雨愈加感受,东西方并不是一个完全二元的概念,“两者有许多微妙的区别和作用变化。”



《邢璐的日子》,“以爱之名”系列

“纽约的邢璐小姐给自己定制的结婚礼帽,以自己的诞生花,白色山茶花为主题。在整体淡雅的感觉中,加入一枚60年代的山茶花胸针为亮色。再激烈的感情也有尘埃落定的时刻,在平淡之中摘取闪光的片段。”


《紫色鸢尾》,2015年秋季

“为纽约的Cherry定制的紫色礼帽。紫色是Cherry最喜欢的颜色之一:‘紫色本来就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是暖色和冷色的结合,冰与火的焦灼,热情与冷酷的纠结,奔放与内敛的折磨。’梵高的紫色鸢尾大概也在这样的矛盾中寻找平衡。”


《日本艺伎》,“艺术回声”系列

“在伦敦一家材料店发现的这种硬纱的颜色叫Geisha(日本艺伎),我好奇这种日本的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到西方设计的基本术语。19世纪末的和风热潮在欧洲引发了对东方美术的审美崇拜。歌川国贞描绘的吉原艺妓在日本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欧洲广为流传。画中美人戏剧化的姿态,细腻丰富的表情为印象派艺术家的肖像创作带来了启发。德加、马奈、莫奈都收藏了不少浮世绘,后又影响到西方设计、建筑的方方面面。 ”


何雨说并没有刻意去做东西融合的风格,作品即作者,都是个人的映射。就算是定制,何雨也会在自己的美学与定制人偏好的风格中寻找平衡。“制帽就是我与自己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这种寻求的过程,很孤独,但也很完满。”



《木棉》,2015年夏

灵感来自《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句子:“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穿云》,2016年秋

“乘风破浪会有时,明月穿云照异乡。‘穿云’做于2016年纽约中秋,艺术家杨人倩烧制的富有东方意趣的陶瓷,和来自罗彻斯特古董市集的金色箭矢胸针是这顶帽子的重心,就像在纽约的中秋,东方的节日在这里融入了西式的色彩。”


《金阁寺》,2015年秋季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主人公以为金阁寺是世间最美的存在:‘金阁犹如夜空中的明月,也是作为黑暗时代的象征而建造的。因此我梦幻的金阁以涌现在其四周的暗黑为背景。在黑暗中,美丽而细长的柱子结构,从里面发出了微光。’挺立在屋顶长年经受风雨的金鸟,不会飞,但永远在时间里飞翔。”


布鲁克林秋天的色彩、圣诞的歌声和新年的白雪、与朋友把酒言欢的舒畅、和作品交流的神思……根据特殊的场合、节气、时令、情绪,何雨设计着不同的帽子。每一顶帽子里都有能展现故事的细节,它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承载着回忆或者共鸣,变成连接人和人的纽带。



《平安夜》,“节日特辑”系列

《茉莉花》,“以爱之名”系列

“纽约的月怡找我定制一顶结婚礼帽,以茉莉花为主题。她是南京人,老公Waleed是阿拉伯裔,两人一同照顾一个小花园。Waleed的家人从战火中的大马士革带回了一颗茉莉花的小苗,在他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在纽约绽放了新生命。很巧的是,大马士革和南京的代表花儿都是茉莉花,像两人一样辗转四方,最终在纽约遇见。”


何雨的帽子每款只有一顶,绝不量产。曾有两顶帽子在寄送国内的过程中遗失了,大家开玩笑是海关喜欢所以扣下了,“后来我给订帽子的姑娘补做了其他的,但那两顶再也回不来了。希望以后海关办个遗珍展,说不定能再见到它们。



《维多利亚贝雕》,2015年秋季

“来自成都的冯媛找我定制一顶帽子,关键词是浪漫、柔和、女人味。首先想到的便是維多利亞早期的浪漫主义风格,从文艺复兴绘画和雕塑中获取灵感,维多利亚风格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抒情。于是找来了一枚维多利亚早期经典风格的Cameo贝雕古董胸针,橢圓形面上的女性側面頭像温柔优雅,是满怀抒情的少女之心。‘维多利亚贝雕’在从纽约运输的中国的旅程中遗失。”


《紫星》,2015年秋季

“这种像星星一样的紫色小花是在波士顿一家伊朗人开的旧书店里偶然淘得。它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院子里度过的夏夜。成都的空气并不清澈,依稀有几颗星星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现属于成都的冯媛,是‘维多利亚贝雕’走丢后重新给她做的一顶。”


在寄送帽子时,何雨会附上一张手写的卡片,上面讲述着帽子本身的故事。她也做了一个网站,将所有帽子的故事记录下来。材料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的人,何雨的200多顶帽子也去到了世界各地,去到不同的人手中。



《调色盘》&《蔚蓝海岸》,“以爱之名”系列

“纽约的Rachel请我为她自己和朋友耿磊设计两顶礼帽,以两人共同生活过的法国为灵感,汲取印象派的油画和蔚蓝海岸风景为帽子的设计元素。 于是做了一对同样造型的礼帽,一顶像是层层叠叠的海浪,有珍珠和透明的玻璃点缀;另一顶像是色彩斑斓的调色盘,并特意加上一枚古董调色盘胸针,和一枚调色盘形状的贝壳。自然和艺术,是树叶的两面,不可分割的一对。后来两人在昆明重逢,遂戴着帽子拍了一组美丽照片。”


“两年下来,通过古董帽和很多人建立了意想不到的联系,这里面有非常多机缘巧合美丽的故事,很开心的是有很多比我小很多的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喜欢回声古董帽,并告诉我他们也想做帽子。一点点小的事情,就这样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回声,我想我的期待一直在实现中,而且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回声。”



北京MIA空间“回声古董帽—戴帽子的少女”的展览现场

“在展览上遇到许多帽子的主人。有些是未谋面的朋友,通过帽子认出彼此;也有许多好久未见的朋友,戴着帽子重逢。很高兴看到帽子们和新主人周游世界,也很开心看见喜悦地试戴的少女们。”


   图|何雨Echo(回声古董帽)

   文/编辑|壹文研究所小熊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们分享有温度的故事,

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期待一个人,壹篇文。

[一人壹文]投稿 submission@onecentidea.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