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我读三国(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很小便接触三国了,儿时就在外公家看到了三国,那书是评话版的,字也是简繁体并存,我当时的阅读能力也就是一天看个百来字,那书是不是《三国演义》我不确定,现在也不可能再确定了,外公已逝,书早不知所踪。


农村的落后,在于知识的匮乏,而这农村人意识到了但又不懂方法,他们认为送子女读书便是知识之路,实则非也,知识岂是一日而成,而农村人又多半过于务实,故难免急功近利,所以真正能从寒门走出去的大师是不多的,因为他们没有长远的规划,他们强调学以马上致用,若学的不好则立马改弦更张,所以他们不是不聪明,而是在生活之中淡化了理想,更加现实,理想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没有任何根基又没有余财的家庭,想要培育出大师是不太可能的,农家虽有未来,但往往原地踏步,百年如一。


不少人在幻想出人头地,但在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下,虽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可能,但一代人的努力换来的往往是后代人的堕落,没有强大的根基做为保障,只凭个人的勤奋努力和智商天赋去换取地位与金钱,这是不长久的,君子之泽,都会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似乎也成为魔咒,我想,要去打破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就得靠良好的家庭教育,而良好的教育便是知识与品德的双修,我已不太强调能力,我现在只对做事强调能力,而对于长远来看,书香门第、耕读之家,才是长久之计。


《三国演义》当是我以前的最爱,现在因为时间很紧,所以小说经典也只能一阅而过,这种读书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无奈之举,没办法。我常与人讨论三国的内容,以前我也是个尊刘贬曹的人,我也讲正统,在这种正统观的局限之下,看人则会有主观扭曲,当然不准,而在此基础上去评论历史人物,也常是感情用事,而根本不会考虑实际情况。连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都不考虑的评论历史,不用多说,便知道是一种胡言乱语。


我后来因为看了较多关于三国人物和历史的介绍,在不同观点的反复辩论之中,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并不认为历史一定要真实,因为史书也不一定真实,我们看历史主要是要明情理,明事理,如果情理、事理都不通,那历史于人无益,反而有害。不明情理,则不能体会到人性和情感,则只知道用道德的偏狭和个人的偏好来乱给人戴帽子,不明事理,则不能借鉴历史,也不能很好的处理事理,很多人看书,都是功利性的,我以前也是功利性的,于是便认真研究三国里的阴谋诡计,但后来才发现,从整体来看,从长远来看,阴谋诡计只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而阴谋又常有隐患隐藏于内,而这对于一般人是考虑不到的。


正是因为很多事情的后果考虑不到,才会给别人和自己的未来带来痛苦,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都深谋远虑,不贪一时之功,同时,也会给别人和自己留条退路。


我看过易中天几本书,易老师的书还是很不错的,文采飞扬,有见识,知识丰富,这是当下很多青年才子比不上的,他的《易中天品三国》在我的记忆中是读过一点的,但应该没有读多少,读的好像是讲曹操的那一部分,我在这之前,对曹操是有意见的,至于为什么有意见,有什么意见却难以说明,故可见我的意见是个人偏见,但我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人,不会停留在自己的偏见上,但很多人一直对某物、某事、某人保持永恒的观点和看法,即使人变了,事更清晰了,他还是坚定不移,这不是有主见,有坚持,这是偏执。


只要有更好的看法,我们就当借鉴之,并改变成见。因为易中天的新看法,我便进行了反思,因为这种反思,让我进步很大。我便重新对我的看法做了客观的思量,发现我对有些人存在误解、偏见、嫉恨、成见,这些多半都是我自己个人的原因。当对人和事没有多少成见之后,心态也好了,同时,认识也会更准确点。


后来跟志平常论三国,就能心平气和,以前因为有尊刘贬曹的愚见(这不是说刘不行,曹很行,而是以前认为曹一文不值)所以不能心平气和,故看法多有感情偏向,这是不好的。


现今,我又把《易中天品三国》完整的看了一遍,这一次说实话,对我帮助已不大了,因为易中天的看法我一般已知,而三国的历史,我也基本了解,但易中天的文采还是让我佩服的,同时他也为曹操正了名,曹操是小人,但是个真小人,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个英雄。


至于现在很多人又在盲目崇拜曹操,我想这跟以前追崇刘备一样,都是一种盲目,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我的篇名虽为《论三国》,实则所谈多半都是个人对三国的认识与发展,与三国本身有关,但关系不是很大。自我看了关于春秋战国的一些历史记载之后,我发现那时更加复杂,三国相对于那时来讲,只是小儿科,但春秋战国因为过于复杂,所以学习也难,而三国则相对简单,故也易学,学习古人,学习历史,对现在是有帮助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