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Q&A | 如何鉴别清代官场中的“顶戴花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经公众号“十五言"(微信ID:www15yancom)授权转载。

清代政治体制规定,在朝廷中有正式职位的官员要穿着补服,全套的补服由帽、外衣、朝珠、朝靴等等,官员的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


蟒袍本就不是常穿常见、接地气儿的物件儿,补服密密麻麻的线脚在荧屏上看不清也就算了,唯独明晃晃顶在头上的帽子比较显而易见,也就是常说的“顶戴花翎”,于是我们先说说这帽子的问题好了。


统而言之,时下清宫剧里常见的帽子问题有以下三点:时间错误、场合错误 、身份错误。


时间错误


时间错误又可以分为季节性错误和时代性错误两个类型。无论是什么时代,人对季节的更替和温度的变化都是有反应的,这属于最基本的生理反应。


清代的帽子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凉帽(boro) 和暖帽(mahala) 两大类。


凉帽为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喇叭形,多用德勒苏草、藤、篾、竹等制成,外裹浅色绫罗,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翻折的檐边,黑色的帽子上同样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和顶珠,多用皮毛、呢、缎、布等材料制成,随温度变化更换取用,暖帽中较薄的暖帽也叫“台冠”,多在刚换帽、尚未很冷之时穿戴。


从左至右依次:暖帽 台冠 凉帽


每年换帽的时节虽没有固定日期,但却有大概的范围(北洋水师特例,全年均带暖帽)。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季·换季》中记载:“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


清代帽冠的时代性主要是说不同时期帽子的式样变化,以及某些特定时间出现的帽子款式。最典型的就是瓜皮帽的泛滥。



这是影视剧里从顺治到乾隆的形象,从马甲到旗袍再到马褂都配着顶瓜皮帽,这种装束也俨然成为人们对清代男子服饰“标配”的认识,但如果不对这种装束加以时间上的限定,就谬出千里之外了,因为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瓜皮帽应该是在清代晚期同光年间才出现在人物绘画中的。


六帝便装图集


上面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应为还是皇子时候)、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的便服图,都是凉帽或暖帽配常服,最后两位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便服图才出现瓜皮帽的身影。除了皇帝,再来几张宗室和臣工的画像。


截取自《康熙南巡图》,请注意人物带的都是红缨的帽子,虽然看不清是暖帽还是凉帽,但肯定不是小西瓜皮


瓜皮帽据载源自于明代的六合一统帽,由六片布拼合缝制而成,清代的瓜皮帽有软胎和硬胎两种,软胎的可以折叠,方便携带。


从左至右依次:软胎瓜皮帽、硬胎瓜皮

场合错误


场合错误主要是指头上戴的和身上穿的不协调,就好比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戴了顶大檐儿草帽,或者一个穿着比基尼沙滩裤的人顶了一顶钢盔。那么清代官场的帽子又有怎样的讲究呢?


清代男士的帽子主要有礼帽和便帽之分,礼帽根据场合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四种,依其字面意思分别与朝服、吉服、常服和行服配合穿戴。皇帝因系九五之尊,为天下表率,所以相应的礼节更为繁琐驳杂,四种服饰和帽冠区分相对明晰,大臣则需与皇帝相适应,我们姑且依皇帝服制一一道来。


皇帝朝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领(又称扇肩)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对应的朝冠也有夏款(凉帽)和冬款(暖帽)之分,我们先看下君臣朝服像:


康熙皇帝夏季朝服像、康熙年间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一品文官夏朝服像


咸丰皇帝冬朝服像、清代晚期抗英名将关天培一品武官冬朝服像


请注意他们衣服的特色——肩上的披领和下摆上的双龙(蟒),这是朝服区别于吉服的主要之处。


至于我们今儿的主角——帽子,则有如下特点:皇帝冬朝冠的顶子有三层,镶嵌有15颗小东珠,顶部有大东珠一个。皇帝夏朝冠比起冬朝冠要多正面的金佛和后面的舍林。宗室及百官冬朝冠的顶子也都由三部分构成—基座、中和顶。亲王、皇子及以下的夏朝冠比冬朝冠多正面的舍林和后面的金花,百官则无此装饰。




皇帝朝服冠顶子特写,东珠间是做工精巧的金龙图案


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一种礼服,常说的皇帝的“龙袍”便是吉服。吉服形制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这也成为吉服和朝服比较明显的区别所在。


官员的补服是套在吉服外面的外褂,一般不单独穿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唯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


大约是因为在三伏前后的非免褂期盛装工作也实在太辛苦,传世的清代吉服中出现了一种专门的下摆,估计是官员们讨巧充样子的结果。就官员而言,吉服下摆只能是两开襟的,只有宗室成员才有资格穿用四开襟,彼时年羹尧坏事儿的时候,他穿四开襟衣服一项也曾被列入罪状,可如今的清宫剧里,连太监都是四开襟了,真不知道年大将军若是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吉服下摆


雍正皇帝和他亲弟弟恂郡王(十四阿哥)冬季吉服像


说起来吉服的帽子出镜率是最高的,它的样式与朝冠基本一样,最大区别还在顶子上。它没有朝冠那么繁复的装饰,一个基座加一颗宝石而已。换句话说,朝服冠的顶子宝石是长的,而吉服冠的顶子宝石是圆的。


吉服冠的顶子上往往还有一条梁,估计是方便提溜帽子用的。不过皇帝、亲王、皇子的顶子是镶嵌在基座上的,而官员的顶子是用螺杆固定的,顶子、缨穂和基座是可以拆卸的,凡是被罢免的官员都要被摘去帽子上的顶子,以示不再担任朝廷职务,即所谓的“夺顶”。


皇帝冬吉服冠,没找到夏季的。最右是两个皇帝吉服冠顶子,注意是镶嵌的


官员的吉服冠顶子,可以清晰的看到螺杆。而且将顶子拧下来后朱缨也可以拆卸下来


常服可以理解为日常服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便服,谁愿意整天被正装束缚着呢,被某嬛传演绎得面目全非的“御门听政”,实际上便是穿着常服进行的例行会议。


行服是指出行时所穿的服饰,比如狩猎、骑马等场合。常服冠和行服冠基本上没有多少区别,都是满缀朱缨、红绒结顶,跟吉服冠比较特点在于吉服的顶子是东珠,而常服冠或行服冠是红绒结。官员的冬季常服冠和行服冠没有区别,夏季常服冠朱缨较长,而行服冠朱缨较短,想来应该是不想骑马的时候红缨子乱飞、干扰视线吧。


康熙皇帝夏、冬常服像,平时处理政务大概这就是“标配”了


推测短的应该是行服冠的朱缨,长的是常服或吉服的。当然其实朱缨的质地也是有说道的,这里不过多涉及了。


写到这儿再来看几张截图,判断下靠不靠谱:


上面这几张图中的使用依次:披领+吉服冠=不靠谱;披领+吉服冠=不靠谱;朝服冠+吉服褂=不靠谱;披领+朝服冠=基本靠谱


而这四张图中,皇帝和亲王都是吉服,场合一致,且吉服+吉服冠=基本靠谱;皇帝和和珅都是朝服,场合一致,基本靠谱;披领+吉服冠=不靠谱;一个场合一样的衣服帽子却一对一错,不靠谱


身份错误


身份错误涉及到顶戴+花翎的完整概念,顶戴与花翎实际上是两个体系,并非一定相生相伴。


如果说顶戴相当于职务,而花翎更有学位的味道,清代的一品大员不一定都有花翎可以戴。那么错误点也就来了,基本上影视剧里出现官帽的地方就一定拖着一条翎子,即便是在花翎跌下神坛的晚清,也有些过了。


我们以朝服冠规制(吉服冠宗室略有变化,官员基本与朝冠顶子材料一致)为例学习下清代品秩与顶戴的相关规定:


皇子、亲王:金龙两层,东珠10颗,红宝石冠顶

郡王:东珠8颗,红宝石冠顶

贝勒:东珠7颗,红宝石冠顶

贝子、固伦额附:东珠6颗,红宝石冠顶

镇国公、和硕额驸:东珠5颗,红宝石冠顶

辅国公:东珠4颗,红宝石冠顶

侯:镂花金座,东珠3颗,红宝石冠顶

伯:东珠2颗,红宝石冠顶

文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驸:东珠1颗,红宝石冠顶

文武二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中饰小红宝石1颗,珊瑚冠顶

文武三品、奉国将军、郡君额驸:中饰小红宝石1颗,蓝宝石冠顶

文武四品、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中饰小蓝宝石1颗,青金石冠顶

文武五品、乡君额驸:中饰小蓝宝石1颗,水晶冠顶

文武六品:中饰小蓝宝石1颗,砗磲冠顶

文武七品:中饰小水晶1颗,素金冠顶

文武八品:阴文镂花金冠顶

文武九品:阳文镂花金冠顶


一至四品朝冠(上)和吉服冠(下)顶子

五至九品朝冠(上)和吉服冠(下)顶子,八九品没找到对应的图,请在七品顶子的基础上想象下吧,镂花而已


说完顶戴再来说说“花翎”,作为统称叫花翎不如叫翎枝来的确切。翎枝分花翎和蓝翎两种。前者由孔雀羽制成,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颁赐给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及宗室;后者也叫“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据说鹖鸟生性勇武好斗,至死不肯退却,武士冠上插鹖翎,借以显示武士的英勇,用来颁赐给六品以下侍卫及树有功勋的低级武官。


清代因花翎是赏赐军功、昭示品级的重要装饰,绝非一般官员所能佩戴,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历代帝王都曾三令五申,要求臣工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将严行参处。


花翎与蓝翎


按清初规制,贝子和固伦额驸(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统领、参领(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注意,“有资格”不等于“授予”,在宗室亲贵中有可能被赐予花翎的人要在十岁时经必要骑射考试,通过者才能戴用,大臣只有在建立卓越功勋的情况下才会被“赏戴花翎”。


而皇帝赐给臣下花翎也是非常审慎的,据统计乾隆年间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


带翎官帽与不带翎官帽


至于身份更为高贵的亲王、郡王、贝勒在清初是不戴花翎的,就跟皇帝也不戴一样,似乎让他们佩戴花翎有一种纡尊降贵的味道。但乾隆年间,许多王公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向皇帝乞翎,因此之后他们便也渐渐开始佩戴三眼花翎了。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他是敦刻尔克道森船长的原型,原泰坦尼克号二副,两个儿子阵亡,一生都是传奇

出生在那个时代,莱托勒的一生,经历了比和平时代要多得多的波折、灾难、考验,可他也见识过人性之可畏,明白生命之可贵。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空军奇袭不成,王牌飞行员30秒内击落4架敌机

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马哈茂德·阿拉姆的飞行员,完成了比马尔塞尤更加厉害的超神一击——在30秒内连续击落4架敌机!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民航两次误入苏联领空惨遭击落,大韩航空为何接连两次遭此厄运?

大韩航空公司的客机飞行员们,是如何先后两次掉到同一个坑里的。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