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整本书阅读——为你撑起一片晴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整本书阅读,几天都在脑子里转来转去。


经过了海量阅读的考验,我们要将以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整本书的研讨中。一直在强调整本书阅读是深度阅读,是可以让孩子在一本本书的浸润中,寻找到生命中很珍贵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或者体会是深刻的,可能也是打破重建的过程,亦或者在一个个生命中埋下种子,等到有一天足以撑起他们的天空。


整个假期都在读《草房子》,和孩子们在群里讨论这本书。说起《草房子》,是很熟悉的,也是自己很喜欢的。还记得几年前,第一次读到,会因为秦大奶奶的离去而潸然落泪。如今重读,又会因为杜小康的担当,因细马的曲折成长而触动。这是一本可以感动自己的书。这种感动不是因为它成为需要完成的深度文本,而是因为书里面有很多值得敬仰的灵魂。


它确实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弥漫着成长气息的好书。可能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适合在教室里共读的。不仅可以感动到我,更是和孩子们当下的生活相关联的。书中每个孩子的困惑,也都是我们孩子正在经历的。这样一本书进入教室,进入一个个孩子们的内心,终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们,也许能解决他们的困扰,也许能让他们释怀某些不愿与周围同伴、老师、家长言说的伤和痛,也许能够随着人物有多种遭遇后,明白在苦痛中的艰难成长,还有很多也许,但我知道,他们很需要。如同一剂良药,苦尽甘来……


当我们通过教研,解决了文本解读方面的一些问题,准备开始梳理进入课堂的时候。我觉得困难才刚刚开始……



如何能够将解读后的文本带给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带给他们,每个人物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每个问题抛出来孩子可以触及的高度和深刻度如何引导,如何实现,而这些问题到底能让他们的生命获得怎样的冲击和体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好书也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深度更是一句空话,给一本书戴了一顶虚无的帽子而已。


在孩子们暑假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保证他们都很认真的读过它。那对于如此重要且有价值的东西,停下来慢一点又有何妨?


整本书阅读,虽然不同于语文课,但我想任何教学都是有章可循的。这本书从整体,到具体,再到整体,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理由便是:文本结构很清晰,每个章节都是集中于一个人物。所以在最开始对文本整体的梳理自然必不可少,梳理前我引导孩子看题目,看封面,看作者,最重要的看目录,会发现几乎每个章节都是用人物名字来作为章节的题目。再细看,其实不然,第一章陆鹤,却是用了秃鹤为名。第四章写秦大奶奶,却是用了艾地。第五和第八章写杜小康,却是以红门为题。细想一下,到底此处为何意?便会明了。


文章梳理过后,下一步开始分解到每个章节来进行阅读。以第一章秃鹤为例。这一章节中,有6个小节,每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又是一个整体感知的部分。第一节是介绍秃,第二节是因为秃所以去遮,第三节便是围绕帽子发生的冲突。这三个小节,我带着孩子一页一页进行了共读。


因为一批已经习惯于快速读的孩子,很难慢下来去细读,加之暑假已经看过,重读时他们不免会觉得乏味。通过引读,引导他们发现之前被忽视过去的内容,发现更有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曹文轩是一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他一本经典的,甚至是精美的小说。这本书还有个显著的特征是文笔的华丽,一些人物、环境,甚至细节的描写都是非常细腻的,既符合孩子们青春期前的特征,又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比如说,那段对于秃鹤秃头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地道的很。还有对于他和丁四发生冲突后对两个人的描写极为细致。再比如说,桑桑穿棉袄棉裤前,对炎热天气的描写,都是特别华丽的写法,引导孩子很简单,像运城的夏日如此热,我们自己会如何写。在慢读的过程中,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不然如此好的文本该是浪费啦。


当然引导读只是一种最初的方式,到后三个小节,我开始让他自己去读。给他时间,充分地读完。


然后一份已经准备好的写有问题的试卷给到孩子手里。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现阶段,我们不能没有给孩子准备的时间,而直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只会导致课堂成为了个别孩子的课堂。只会导致大部分孩子等待着课堂问题被个别孩子代劳。对于整本书的问题讨论,有问题出现,一定是要有孩子准备的时间,给他们组织语言的时间,整理思路的空间。他们会不自觉地去书中寻找答案,进行重读,整理自己,将自己的思想整理成文字写出来,以备表达之用。


其实,我觉得这样还不够,在他们进行过独立思考后,他们还需要经历一个阶段,就是小组讨论,就是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和别人发生碰撞,会形成冲突或者达成共识,他们还会翻开书进行又一次阅读,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第二次整理,调整自己的观点或者表达方式。


第三阶段,才是真正课堂上的呈现,这个时候,他们每个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以什么方式呢,我觉得一个问题抛出,可以先随意让两三个孩子们讲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前约定好,其他的孩子要去倾听,在这三个孩子讲完以后,适当补充或者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只有充分的倾听,才可以更有发言的权利。在补充和提出新意见的过程中,他们再一次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和交流。倾听别人,反照自己,进行第三次整理,然后表达。


而我,就是在关键时刻给予引导,或者叫停,或者给予总结。说实话,这个还是蛮有难度的,引导到哪里,便是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能够到达哪里的问题啦。


当然除了方式的问题,我们要始终清晰的知道每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引入教室的目的是什么,和我们孩子的关联在哪里?


还是拿秃鹤来举例,我们讨论他该不该在意自己的缺陷,讨论佩服不佩服他和大家形成对立的状态,讨论他通过汇操报复大家之后的感受,讨论为何要去饰演,杨大秃瓢这个角色。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身上的成长,伴随着痛苦和悔恨,伴随着眼泪和微笑等等复杂的情感。所有这一切,我们的孩子可能真的讨论也很到位,观点也比较明确。但他们是真正进入秃鹤这个角色吗?


我想并不一定,他们可能会自动站在伟大的一面,而没有设身处地地感受秃鹤真正遭遇的困境。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或者自己认为不够完美的地方,因为别人有意无意的玩笑而困扰,只不过这种困扰严重程度不同。孩子有,我们成人也一样有。那么到底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呢?对于生活在集体中的孩子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


我觉得秃鹤的身边有最关键的四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他的老师,还有一个是他的同学们,最后一个是他自己。他有一个理解他的父亲,有一个对于此事做的不到位的老师,有一部分经常嘲笑和捉弄他的同学。不难看出,最后他靠的是自己的力量!那在我们真正遭遇问题的时候,我们真正要依靠的是什么?在一场成长中,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是自己正视自己,战胜自己之后的接受和坦然,甚至是因此而成就的伟大!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他人,他的老师,尤其是他周围的同学,我们在教室里大多数的孩子,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缺陷,也许我们对有缺陷的同学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包容和理解,我们对待他们不怀有恶意或者另类的眼光决定了这个孩子的内心承受痛苦的多少。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明白和了解,也许我们可能有的时候帮不到别人,但请不要伤害他。


我想,教室里此刻应该是安静的,因为真正进入他们生命的,一定是鲜活的,一定是某一个瞬间内心深处一不小心的触动。


所以,整本书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也只是就最近几天的感受分享一下,也许不够完善,也可能是个反例,但我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思考,我也还在路上。因为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我们的理解带入课堂,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课堂讨论需要再走心一点,可以让书中的人物更加真实地走入孩子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可以埋下一颗颗种子,有一天,他们遭遇一些事情时,这颗种子便能发光发热,指引他们,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


为你,撑起一片晴空


温馨提示:此时的感受是用简书及时记录了下来,倍感方便哦,不妨试试。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