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STP头条】xx计划、xx学者、xx青年……别让人才忙着抢“帽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STP导读

        “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攀登、扬帆、飞天,计划层出不穷;各种计划和学者的称号,形成了‘帽子满天飞’的现象。”

       7日的全国政协科技界别联组会议上,,引发委员代表共鸣。



 

“帽子”引发年龄焦虑

博士后王伟(化名)要出站了。“很多高校人才引进计划分五六个层次,高层次是各种计划人才,再往下要求Science文章、SCI引用……我做的研究偏基础,出成果慢,我很焦虑。”,“帽子问题”引发了学术界普遍的年龄焦虑。目前公认的几大高级别人才计划,对申报者年龄都有限制:“青年千人”申报者一般不超过40周岁;申报“长江学者”,理工科领域一般不超过45周岁……学术圈里甚至流传:如果45岁前没有入选高级别的人才计划,就意味着基本没有机会再出头。王向朝说,全国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近百个,由于政出多门,客观上形成了定位重叠的“帽子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杰青”获得者约1930人,其中530多人同时又是“长江学者”。“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共实施两批443人,其中有247人同时又入选“优青”或“万人计划”,重复资助比例高达55.8%。“重复资助,赢者通吃,现在已经形成‘帽子链’。”王向朝说,“太多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公。”




 

“帽子”造成学术氛围功利化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委员说:“有帽子没帽子,待遇反差巨大。”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崔铁军代表对此深有同感。他对记者谈起了自己熟悉的年轻人,科研水平相差不大,一顶“帽子”却让他们的境遇天壤之别。“对青年学者来说,没有‘青年长江’‘青年千人’,就好像低人一等。”


在邢新会看来,“帽子”氛围下,学者们无法安心科研,渐渐有一种“抢帽子”的倾向。“大家忙着发论文、申项目,而且为求保险,不敢做全新和不成熟的东西,科研‘随大流’。”崔铁军说。


“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加剧了‘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浮躁之风。”王向朝发现,抢“帽子”让一些年轻人在工作之初就习惯了“投机取巧”。


而那些在“帽子”赛中未能胜出的学者,不得不另谋出路。“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学者评不上‘帽子’,可能放弃学术去做应用。。



 

别让“帽子”箍住创新潜力


“到了该治理人才计划乱象,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时候。”在王向朝看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梳理整合各种人才计划,避免政出多门、定位重叠。“以人为本,给人才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建成一个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


邢新会建议,可以集中力量打造有权威性的国家级青年创新人才计划,把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作为关键评价指标,采用公平公正的评审方式。


怎么破除“帽子链”,避免赢者通吃?王向朝建议,可以限定同一申请人的人才项目申请数量;还可以针对高层次人才建立薪酬福利指导制度,让高层次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匹配,避免不正当竞争。“可以把各类‘帽子’人才计划经费集中起来,创建一个专门的基金,好钢用在刀刃上。”邢新会说。





Author:中国科技网

From:     中国科技网

科技政策研究(STP)——理性、客观、深度

微信主人:杜宝贵(东北大学 教授 科技部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首个科技政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致力于中国科技政策的质量提升!  

投稿信箱:cstprn@126.com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版权,精选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删除或重发,非常感谢。

 ---分享是一种态度,点赞是一种情怀---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