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谁处而来的标签,偏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据说,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乏偏见,甚至常常以本人不自觉、旁人不反感的姿势出现:


“刑法专业的,口味都很重吧!”


“国际法的,英语都没问题吧!”


“你不是学法的吗,怎么连这个还要去翻书?”


……



想回敬:


请不要把接触过罪的统统想象为你意淫的那种个人生活;


请不要把英语应然好的状态自顾自转化为实然状态;


请问学哪个专业能成不再翻书的百事通?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学科标签


第一次意识到学科大类之分要具体到自己身上是高一上学期期末就面临的文理分科。那时刚刚踏入高中,虽然一学期八门主课,写写算算画画穿插着的日子也算过得快活。半期考试以后,听到许多同学交流,班上排名靠前的同学都陆陆续续被班主任叫去谈话,希望他们留在这个班,读文科;有的坚持读理科的尖子生甚至三番两次被叫去做思想工作,有的在文理间动摇,陷入迷惘……


我一直记得当时自己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的情景,他直截了当地说,“你就不用我说了吧,肯定是读文科吧!”我不知道自己的文科属性在哪里表现得特别明显以至于几乎没任何交流的班主任如此断定;也不明白这一次分科到底意味着什么:敢一而再再而三拒绝班主任的同学是缘何而起的坚定,迷茫的话又该如何释怀……


分科以后的言论几乎就围绕在:


你们文科的东西死记硬背就行了吧?数学好学文科很有优势呢......


他们理科班一天就是算算算,天昏地暗……语文、英语太拉分了……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能靠得住没有理解基础之上的死记硬背,开始还争辩一下,“也不全是背多分”,后来也懒得说了,很多场合还自曝家门,我是文科的,然后大家心照不宣般露出心领神会的表情。


我是文科的,这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直到现在,老师上课还是会说,这个你们文科的同学可能更加了解。(关于高中的知识,我想说当年那个会计算太阳高度角、画大气环流图的我,早在出高考考场那一刻就远去了,哭……)

后来关于学科标签最深刻的印象大概源自理工男


某段时间突然认识了几个新同学,除了理工男这个共同点,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城市、不同社交圈,似乎也没别的相似之处;原本是我和他们的共同朋友的女同学,除了性别,也个性迥异。


就是这些来自几乎没有共同牵连圈子的女同学,却在评价各自圈子里的某些个男生时,连说的话都一样,“哎,理工男,情商低。”


大概是这样的评价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在了我与朋友的对话中,我猛然意识到,那些曾经只是在网络里见到的关于所谓理工男的标签也出现在了我周围的评价体系里。


为什么不加区分的,就把“情商低”这种大而垮的帽子扣在理工男这一大类群体之上了呢?也许有时候有的理科男生的举止确实欠妥,我还是在嘀咕,在内心先入为主的形成对一个群体的一种负面评价,该有多可怕?




再后来和一个男生朋友聊到择友问题时,他说,你最好找一个文史男生做男朋友,理工男生根本跟不上你的脑子。我当时应该是随意回了他,可是我就是喜欢互补的啊。


现在想来,那个男生的提议,是基于了解大部分男生的真实情况给出的真诚建议还是由于固有印象?


同样的,所谓文科男\女、理科男\女......身上都带着类似的群体社评,细思极恐。






   地域标签


至今记得一道高中语文题,开放题,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对应城市的城市印象,例子是,一提到重庆人,就想到耿直、热情、辣妹子等等。


课堂上老师给出了好多参考答案,许多城市印象,我似乎是那时建立的:一提到义乌人,就想到精明、会做生意;一提到陕北人,就想到淳朴、勤劳;一提到西藏人就想到豪迈、健壮……



前些时候去旅游,导游在介绍那边的风土人情时,顺嘴问,“提到藏族人,你们会想到什么啊?”正当我在构思类似豪迈等形容词时,车里好些人几乎是脱口而出,粗鲁,野蛮……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时的同伴也和那些人观点一致,用了粗鲁一类的词来形容,我问为什么,她的反应给我一种那就是事实,哪有为什么的感觉。


还记得我曾经发了一篇《泸沽湖行迹》的游记在公众号里吗?在某位同学的转发下面,我看到一条评论,没事还是别去那种地方,当地人惹不起。明明我去的时候遇到的当地人就很热心又善良啊,他到底是遭遇了什么?我甚至对那条评论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心想你凭什么这样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啊。



除了以上两类,或许还有什么令人匪夷所思的签也被信奉着?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那种观念或评价,在还未接触真实之前或只是看到侧面,就认同或给出那些消极的、诋毁的言论。我想每个人可能都被贴上过学科标签、地域标签,作为重庆人,重庆女娃,收到的反应最多的大概是,很泼辣、很凶、脾气火爆、很能吃辣……这些好像也没对我的具体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但是,河南的同学说我们可以自嘲井盖的故事,别人不能说。


对此,我始终认为,我们首先拥有独立的人格,然后被赋予某某学院某某专业的学科人格;我们一出生的地方,即使后来我们走过许多地方,那个地方还是会在我们心里留下特别的痕迹,但这不是地域标签正当性的借口。


我也自认,干事识人前先进行一定的了解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防人之心不可无并不矛盾的是,不带任何偏见的主观去评价,去试着发现一个人、一个名,真诚永远比忌惮愉快。




百闻不如一见,

自带偏见不如不见。

有时候走得太累,

是囿于故步自封。

晚安。




文/四夕。

图/网络

排版/四夕。



可望不可即是 你遇见我

可望不可即是你 遇见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