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元宵节丨欢欢喜喜闹元宵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里要干什么?闹元宵嘛!


耍狮子、舞龙灯、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热热闹闹的,这才是咱们中国人的元宵节!


没有了这些,还算是元宵节吗?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 灯 谜


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张灯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习俗之一,不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还留下了无数趣味盎然的灯谜。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下面介绍一些有趣的灯谜:

乖——乘人不备

相声——装腔作势

伞兵——从天而降

圆寂——坐以待毙

仙乐——不同凡响

初一——日新月异

纸老虎——外强中干

无底洞——深不可测

八十八——入木三分

打边鼓——旁敲侧击

翘翘板——此起彼落

零存整取——积少成多

超好牙刷——一毛不拔

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逆水划船——激流勇进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盲人摸象——不识大体

蜜饯黄连——同甘共苦

逆水划船——力争上游

快刀斩乱麻——迎刃而解

遇事不求人——自力更生

哑巴打手势——不言而喻

反刍——吞吞吐吐

鱼尾纹——迫在眉睫

五句话——三言两语

寸步不离——如影随形

动物作标本——装模做样

拿筷子吃饭——脍炙人口

扁担作字两头看——始终如一

一条狗过了独木桥之后就不叫了——过目不忘 (汪)

为什么帽子脏了要翻面再戴张冠李戴(脏冠里戴)

天哪,整个地区只有这一家还没有装电话——天衣无缝

大热天,猫,狗等都在气喘吁吁,只有羊在吃草——扬眉吐气

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抑扬顿挫 (一羊蹲错)


黑脸包丞相,坐在大堂上——蜘蛛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鱼

脚儿小,腿儿高,,穿白袍——丹顶鹤

像鱼不是鱼,终生住海里。远看是喷泉,近看像岛屿——鲸

脚着暖底靴,口边山胡须。夜里当巡捕,日夜把眼眯——猫

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蛇

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蚊子

身长约一丈,鼻生头顶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岸——海豚

身上滑腻腻,喜欢钻河底。张嘴吐泡泡,可以测天气——泥鳅

身子轻如燕,飞在天地间,不怕相隔远,也能把话传——信鸽

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宝。舍己为人类,功劳可不小——奶牛

似鸟又非鸟,有翅身无毛,一脸丑模样,专爱夜遨游——蝙蝠

身穿绿衣裳,肩扛两把刀。庄稼地里走,害虫吓得跑——螳螂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小时像豆号,在水中玩耍。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青蛙

个儿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气又善良,从来不打架——长颈鹿

两眼外秃大嘴巴,有个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来相伴,绽放朵朵大红花——金鱼

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蜡烛

一只雀,飞上桌,捏尾巴,跳下河——汤匙

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床

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听人讲话,陪人吃酒——桌子

左手五个,左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手套

四角方方,常随常往。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手帕

小小东西,放在腋底。有病没病,看它肚皮——温度计

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锅

金钩吊银圈,姐妹隔座山。若要来相会,需到天色晚——耳环

薄薄一张口,能啃硬骨头。吃肉不喝汤,吃瓜不嚼豆——菜刀

外面冷冰冰,里面热心肠,一夜到天亮,肚里还不凉——暖壶

有风吹不动,它动就生风,若要不动它,待到起秋风——扇子

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火锅

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戴上御风寒,脱下有礼貌——帽子

头上亮光光,出门就成双。背上缚绳子,驮人走四方——皮鞋

口比肚子大,给啥就吃啥。它吃为了你,你吃端着它——饭碗

带着平顶帽,身穿圆筒袄,虽然一只眼,暗中逞英豪——手电筒

一间小药房,药品里面藏。房子涂白色,

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眼镜

不是点心不是糖,软软凉凉肚里藏,不能吃来不能喝,每天也要尝一尝——牙膏


 高 智 商 对 弈 


王吉普:以谜对谜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好新鲜啊!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俩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一个字:“日”。




徐文长:出联破谜

明代,每年的元宵节,杭州西湖边都要举行元宵灯谜会。


有一年元宵节,著名画家徐文长路过杭州时,也随众人到西湖边观灯猜谜。在观灯过程中,他见一群人围着一盏大红灯笼争论不休,便挤进去瞧个究竟。


原来灯上写着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打一日常把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这则灯谜谜面很是平常,徐文长很快便想出了谜底,他上前对出了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众人看着这两副灯谜都惑然不解,直到徐文长走后,才有人想出谜底:原来两谜的谜底分别为油灯和杆秤。




文征明:智破哑谜

明代的文征明不仅是大画家和大书法家,还是位善猜能射的灯谜行家。


一年的元宵佳节,他去苏州玄妙观赏灯会,看到一处“哑谜”摊:主人在谜架上挂着一只鸟笼,笼中关着一只小鸟,笼旁悬挂一串铜钱,注明猜谜者须做一动作猜句衙门用俗语。


文征明稍加思索,便取过铜钱,打开鸟笼放走了小鸟。主人非但不生气,反倒客气地奉茶。原来此谜的谜底是“得钱卖放”(收贿后即放人)。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选购元宵要讲究

不论是做元宵还是外买,选购原料和成品要讲究。


首先在选购或自制元宵时,不同的口味都可以选一点混合食用,这样既可以满足口味需求,与此同时又能更好的使原料中的营养成分互相补充,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元宵的营养价值。


其次是要元宵最好现吃现买(现制),剩余的元宵一定要放入冰箱内保存,保存时间还不宜过久。


另外,元宵选购一定要新鲜,色泽不正的一定不要选购食用。还要提示有关血糖异常的朋友,见到甜味剂的元宵,就感到可是解决了口福,其实这样是不利于血糖稳定的,你要很好的考虑不是没有糖就行了,还有米粉的重量,馅心内含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及油脂,需要继续坚持碳水化合物的总量控制,与此要晓得有的 甜味剂会增加血粘稠度,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要保证头脑清醒,把握好“度”更为宜。


煮元宵的小技巧

元宵做好了,还要煮得好,才能既好吃又美观。煮汤圆要掌握几个要点:

 

轻轻捏:下锅前,用手轻捏汤圆,使其略有裂痕,这样煮出来的汤圆,里外易熟,软滑可口。

 

开水下:要用旺火将水烧开,然后将汤圆下锅,用勺背轻轻推开,让汤圆旋转几下,就不粘锅底。

 

文火煮:汤圆入锅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此时若还用旺火煮,汤圆不断翻滚就会破裂。若汤圆不断翻动,受热不均匀,也易外熟内硬不好吃。

 

加冷水:汤圆入锅后,每开一次应加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煮开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捞出食用。这样煮出的汤圆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勤换汤:汤圆煮过两三锅后,汤变稠,大大束缚了水分子的活动,应换水再煮。不然的话,就会熟得慢,易夹生。


吃元宵的注意事项

早餐不宜食用:元宵虽然味道好,但也不能多吃。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 有太多其他营养。这样的食品首先是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元宵外皮的部分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导致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每顿一二两:除了早餐不适合吃元宵外,究竟该什么时候吃元宵还有很多讲究。最好也别把元宵当正餐,早饭后九十点钟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儿元宵还可以,但每次吃个一二两(50~100克)也就足够了。在吃元宵的同时,不能再吃其他含糖高的食品;还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一般来说是吃三个元宵就要减去半两(25克)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觉的时间离得比较近,最好也别吃元宵,前面说过了,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 肠道负担。一些胃肠功能弱的人在吃了元宵后就会出现泛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问题。因此元宵不能吃得太饱,吃完后也不要马上就躺着,最好活动两小时以上再睡觉。


喝点汤促消化:其实元宵也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微量元素、营养素就溶解在煮元宵的汤里。因此吃了元宵最好再喝汤,这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别在汤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汤圆,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补充营养,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无论是吃元宵还是喝汤还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食物灼伤很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等相关疾病。有的人吃元宵时一被烫了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这种习惯危害更大。


元宵要小口吃: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小孩和老人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由于汤圆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鲜肉馅含“高油脂”及“高热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不可油炸着吃:除了煮元宵外,有人还喜欢把吃不完的元宵油炸了吃。虽然油炸的元宵比较香脆,但油炸会使本身油脂含量就不低的元宵油脂比例更高,而且能量增加,成了 更不健康的食品。因此油炸元宵从营养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少量吃一些则另当别论。但是有胆囊、胰腺疾病的患者,食用油炸的元宵、汤圆很可能会使这类疾病复发,故不能食用。


当心色素污染:每年卫生监督部门都会对元宵节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购买元宵和汤圆一定要看好生产厂家、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等,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正规厂家的品牌产品。购买后要严格按照储存标准存放。对于如今市场上出现的彩色元宵,为了健康要学会鉴别其中是否有色素:一是从色彩上判断,含有色素的产品颜色较重;色彩可能不够均匀,呈颗粒状。如果煮出的汤圆退色,最好别吃。


巧吃元宵更养生

如何将元宵做出特色,其实配汤非常重要,这里介绍几种美味元宵配汤。


葱咸汤:通常制作的糯米粉小元宵,用煮面条的方法来煮出咸味,吃起来感觉特殊。元宵软而不糊,在汤里配上香葱、香菇、肉末、葱花,吃起来感觉像汤糯米条似的别有风味。


龙井汤:选取色泽淡绿,清香醇浓,口感细嫩,爽口不腻的菜绿元宵。先将龙井茶叶放入杯中,冲入适量开水浸泡两分钟,把茶汁沥掉不用,再冲入开水泡好。将煮熟的元宵盛在碗中,再取适量的茶汁浇入,那就是别具风味的龙井元宵了。


海苔丝汤:可用鲜肉元宵或冷冻小元宵,煮好后捞起。再取泡菜、小虾皮适量,高汤半碗,海苔丝或裙带菜少许,将高汤半碗与泡菜加入锅中小火煮开,撒上小虾皮沁香,加入煮好元宵,盛碗后,撒点海苔丝装饰,既好看又好吃。


枣仁粥汤:元宵可以是花生、豆沙、芝麻馅等,煮好后可捞起。再取红枣、杏仁、核桃仁与冰糖适量。先将核桃仁 以热水浸泡5分钟,去薄皮;再将红枣泡软去核;杏仁泡软去皮;全部材料放入果汁机加半碗水打成泥。将这些枣仁泥用小火煮开,加入冰糖,淋在煮好的元宵上, 便成了一碗枣仁粥元宵了。


九类人不宜食元宵

专家认为,元宵属于粘食,不易于消化,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不宜多吃,尤其是以下几类人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元宵含糖量较高,患者若贪图口福,可使血糖急剧升高,不仅会加重病情,还能诱发酮症酸中毒。

  

溃疡病患者: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严重者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

  

胃肠消化功能不良者:元宵是由糯米面做成的,黏性较大,不易消化,食后可导致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甚至腹泻。

  

急性胃肠炎患者:患者的胃肠道正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病人应吃些米汤、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吃元宵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高烧患者:发热时患者的胃肠道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应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

  

高血压、高血脂及痛风患者:无论是甜馅元宵还是咸味的元宵,都含有大量的油脂。甜馅的元宵含有大量糖分和热量,大量食用,会使血糖失控,血脂升高,血粘度加重。

  

久病初愈者:此时患者食欲虽有好转,但消化功能仍然较弱,过量食用元宵不利于康复。

  

年老体弱者: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慢,排空时间延长,难以消化和吸收元宵这样的粘食。可能会因急速吞咽而引起元宵卡喉,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在以往的医学杂志上还曾有过老年人多食粘食夜间猝死的报道,因此老年人少吃为宜。

  

婴幼儿:小儿消化功能较弱,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吃元宵时不能整个地吃,要分成1/4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一定要细嚼慢咽,以防不测。


推  荐  阅  读
 
 
优选丨专属关怀,爸妈健康保障首选!
 
强友会
保险小白的知心密友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
从此玩转保险不是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