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中华文化,为何对“玉”情有独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核心提示


  ◆ 玉器的精神代表了坚韧、坚强、勇敢、追求美好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 王公贵族胸前佩挂朝珠,或腰部佩服玉带,这不仅仅是塑造人物的需要,更是服饰礼仪制度的规定。


  ◆ 人的道德美、品行美、气质美,均可用玉来比喻。


  ◆ “黄金有价玉无价”。只有具备较高历史、工艺、审美价值的玉器,并且还要玉料精美、保存良好的玉器,才具有不菲的财富价值。


  中华玉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可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源远流长,八千年绵延不绝,风靡至今;二是影响深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礼仪制度的确立、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珠小珠落玉盘”。


玉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人们常说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考古发现表明,中华玉文化具有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玉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考古工作者近年在内蒙赤峰敖汉旗的旱作农业耕地下面,发现了一支文化面貌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命名为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先民住着虽简陋却讲究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在房子的下面,埋葬着先民的遗骨及生前使用过的遗物,包括玉器,他们有着特别的埋葬习俗。兴隆洼文化玉器已发现上百件,主要有玉玦、玉斧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玉玦,一种带缺口的环形玉器,多成对出土于墓主人的双耳周围,是墓主人生前佩挂的玉耳饰,开创了以玉饰耳的先河,是目前世界上所见最早的玉耳饰。通过对玉器周围共存物的科学测定年代,兴隆洼文化玉器具有八千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形态与观念特征的人工琢磨的玉器,玉器的线切割方法及钻孔技艺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最早的龙是玉龙,已有5000多年的身世。东北辽流域红山文化,是考古发现最多也可能是玉龙时代最早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当东北红山文化高产玉龙、广泛使用玉龙的时候,同时期或时间稍晚的江淮河流的凌家滩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也开始琢磨玉龙或龙形、龙纹玉器。


  凌家滩文化玉龙,扁平圆形,首尾相连,头上出角,背脊带鬃毛,神态凝重,琢磨光滑。


  石家河文化玉龙,形态类似凌家滩文化玉龙,首尾卷体合抱,中透圆孔,以弦纹琢磨龙首、龙角,手法简练,琢磨光洁。


  良渚文化龙形、龙纹玉器,数量较多,独立形态的玉龙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圆形玉器上琢刻龙首纹,有单龙首、对称双龙首、多龙首排列等多种形式,表明良渚文化玉龙,其艺术形态已进入较为高级的阶段,将不同形式的玉龙抽绎关键部分,突出了龙首,简化了龙尾,隐藏了龙身,构思独特,匠心独运。


  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玉龙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传播与交流的关系,是各自独立发明的,是在原始社会进入几乎相同的发展阶段,不约而同使用同一种材料琢磨同一种艺术形象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耐人寻味。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玉龙,既是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早期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众多的南北、东西玉龙,至3000年前左右,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逐渐汇聚于中原,成为华夏先民共同认同的中华玉龙,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玉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八千年来从未间断的东方文化。


玉是中华传统礼仪的载体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玉行礼起源于遥远的古代,除广泛使用于服饰外,举凡祭天礼地、朝会婚丧、颁布政令,莫不用玉。进入文明社会后,、礼仪形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们在看古装戏剧时,经常看到王公贵族胸前佩挂朝珠,或腰部佩服玉带,这不仅仅是塑造人物的需要,更是服饰礼仪制度的规定。如,南京明孝陵神道上的守陵石翁仲也佩服标准的明代20块玉带,因为他们是皇室官员,可佩服。


  古人认为,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各一方有一位神,所以定期用玉献祭。《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代还用玉祭祀日月星辰、大山名川,祈求世界平安、民众福祉,如以“圭璧祀日月星辰”,即用玉圭、玉璧祭祀日月星辰;“沉马及璧以礼水神也”,以马、玉璧祭江河水神;“天子之望祭山、海,祭毕,例有埋玉璧”,玉璧除祭江河外,还祭海。


  在纸质文书通用之前,上古时期任命官也用玉器,玉圭是官阶高低的标价。因爵位高低有别,故在君臣相见或诸侯相访时,所执的玉器也各不相同,以示爵位高低。


  中国古代礼制规定,祭祀天地四方,使用琮、璧、圭、璋、琥、璜“六器”玉器,分别君臣上下贵贱等级,则用圭、璧“六瑞”玉器。“六器”、“六瑞”玉器,既是反映古代礼制的重要器具,也是古代礼仪制度文化的直接反映,更是古代“厚德载物”思想的重要体现。《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六器”敬天礼地,是为了顺应天时地利;君子以“六瑞”确立等级,是为了求得人和,更好地治理社会。先贤透过礼仪玉器,进行合乎规范的祭祀仪式、礼仪活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环境,就可以积善积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世界上天地最大,可以包容万物;人有深厚美德,也就能象天地一样容载万物,善待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朝廷印玺制度也用玉,这一制度始创于秦。秦制定“御府六玺”:“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各有其用途。秦玺印制度不仅开创了后世监印官的制度、玺印的用途,玺印也由实用信凭转为权威、权力、地位的法物。秦代还有著名的玉官玺“传国玺”,相传由和氏璧改制而成,丞相李斯篆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想以此表明秦统一执政的合法地位。清代玉制官印更是达到二十五宝,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清代“皇帝之宝”玉印,满、汉朱文,盘龙钮,清代皇帝颁发诏书皆钤此印,。


  由此可见,玉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展示出玉洁冰清的审美性,厚德载物的专属性,更重要的是以玉显示出礼仪制度的权威性。


玉是东方美的化身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愉悦,古今中外对美的理解与表达各不相同。从文字学角度研究,华夏先民最早认为大羊很美,因为“美”是会意字,大羊很美,美在形美与味美。这是美的初级体验。玉体现的是韵致美,是美的高级体验与形式。玉美反映在玉的本质美、人的形象美、人的品德美三个方面,是东方美的象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这是对“玉”下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石之美者为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玉”与“石”有密切的关系,玉是石头的一种,但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美石。石中有玉,玉中含石。但玉还不是普通的美石。像太湖石、黄石、灵壁石、印材等石,虽也是美石,或是文石,但为何不能称为“玉”,因为“玉”除美丽之外,还需兼有“五德”。这里讲的“德”,不是道德的意思,而是品质、品性、特性的意思。是说“玉”除艳丽的色泽外,还应具坚韧的质地,晶莹的光泽,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按许氏观点,只有具有色泽温、纹理清、质地密、硬度坚、韧性强的美石,方可称作玉。可见,够得上玉的美石,还有不低的条件。这是汉儒学者心目中的标准玉。但自然界中的“玉”,由于形成的地质条件不同,有好有坏,有的基本不含石,有的石性大些,有的石性小些,古人用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即用一些带“玉”字旁的字来区别玉石质地的优劣,如玫瑰、瑜、瑶琮、琮瑛、球、琪、琳等,均指美玉;琨、玢等是指普通玉;玖、珉、珂等,是指似玉的美石;璞等,是指含玉的石头,也指玉石表皮较厚。


  《礼记》云:“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在玉器美中,材质美是基础,有了材质美,才有造型美、纹饰美、工艺美,特定的玉器还具人文美。战国时期卞和献璞于楚王的故事,强调的就是玉的材质美,并由材质美引申为人的心灵美、道德美。


  在古代文化中,有不少关于玉象征美好的描述。《诗经》载:“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诗经》又载:“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讲人的容貌美如玉。玉由于是美丽的象征物,古代情人间还以玉作为相互赠送的信物。《诗经》还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汉语词汇中的“玉女”、“玉人”、“玉容”、“玉貌”、“玉色”、“玉体”、“玉面”、“玉音”、“玉手”、“玉肌”、“玉华”、“玉液”、“玉露”;成语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抛砖引玉”、“亭亭玉立”、“琼如玉宇”、“美如冠玉”,都含有人的容貌美、外表美之意,都是玉之美在文化史上的反映。


  古代还有“君子贵玉”、“君子比德于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等说法,这是将人的道德品行比拟为玉,将玉人格化,以作为评价、判别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着人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玉绚丽俏美,表示人们始终向往美好;玉千年不朽,表示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的古训,更是古人道德、贞操、气节的理想规范。总之,人的道德美、品行美、气质美,均可用玉来比喻。


玉是民族财富的象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视玉为宝物。一个“寶”字,就包括了“玉”。《墨子》云:“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九鼎),此诸侯之良宝也。”和氏璧、随侯珠在古代中国玉宝石文化中不一定是最杰出的杰作,却是著名度、美誉度最高的玉宝石。古有“得随侯之珠与和氏璧者富可敌国”之说。和氏璧是指东周时期赵国的玉璧,随侯珠是指东周时期随国的宝珠,并称古代双宝,价值连城。可见古代玉宝石的财富价值,主要指的是其稀有程度。

先民也把聚集玉器作为聚集财富的一种手段。考古发掘表明,古代王公贵族,地位显赫,同时也拥有大量玉器财富。商代武丁时期一个贵妇,还随葬755件玉器,可以想象,地位更高的人肯定拥有更多的玉器。明代高官特别喜爱玉带,少者拥有数副玉带,多者达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副玉带。河南省发掘的明代潞简王墓葬,就出土了16副玉带。一些明代贪官以占有玉带作为敛财的手段,如明代武宗朱厚照下令抄没刘瑾家产,得玉带80副,抄没钱宁家产,获玉带2500副,数量多得使人难以置信。


  及至近代,由于金本位制的出现,特别是黄金作为世界公认的保值财富加以储备以来,中国玉器价值开始与黄金联系在一起,就有了“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黄金之所以有价,因为黄金作为世界范围内可以交易的贵金属,一段时间内一般都有一个基准价格,一般以盎司、克为基本交易计量单位。所以黄金的价格是可以计量的,其价值也是可以计算的,因此也是有价的。


  玉之所以无价,因为除了玉料可以以重量计价外,玉器上体现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黄金上几乎没有,而且很难以量计价,价值也很难确定。玉器的文化价值大于财富价值,因此人们常说玉无价。其实,玉器并非无价,“玉无价”只能算是形容玉的价值比较高、比较珍贵、比较稀罕而已。


  黄金给人财富稳定观,玉器给人精神愉悦感。玉器具有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力量,而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力量是无价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玉器都是“无价之宝”,只有具备较高历史、工艺、审美价值的玉器,并且还要玉料精美、保存良好的玉器,才具有不菲的财富价值。前几年疯狂炒作的黄龙玉,之所以昙花一现,因为材质本身就为不美,缺乏温润美观。高档缅甸翡翠,虽然目前价格赛过珍稀宝石,终因不具有中国传统玉器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隐藏很大风险,潮起潮落是常有之事。


  《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财富无限,生命有限,最多的财富也无法守住。人们聚集金玉财富,最享受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金玉财富面前,人人都是过客,谁也不能永远拥有,而真正不朽的是金玉本身,具有永恒的经济、文化、历史价值。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