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沁阳印记】一组家乡教育的老照片,看完热泪盈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沁阳古代历为郡、州、路、府治,教育事业较为发达。1945年,沁阳首次解放后,民主政府先后创办城内一高小、回民高小、女子高小和义庄、柏香、里村、木楼、西万、王召等县立高小,并有民办完全小学4处。这些学校在以学为主的同时,贯彻服务战争、服务生产的方针,在宣传发动群众、站岗放哨、转送情报、帮助军烈属以及耕田种地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教育


       建国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55年,全县小学发展到240所,其中完小①19所,即王召、西万、景明等和城内一完小、二完小、回民完小。 1956年,又在部分完小增设初中班(戴帽中学②), 筹办了幼儿园。到1957年,全县共有高中1所,中学48所,完小19所,小学221所。

沁阳县立新高校春季开学典礼

(1950年3月26日摄,党史办提供)


师资教育

      1945年11月沁阳首次解放后,县民主政府本着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将原有教师和在乡知识分子分3批送至太行第四专署小教训练班学习,并在城乡恢复和新建了不少学校。经过几年发展,到1950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教师313名。,解放初期,多利用假期进行集中培训。

  1953年,沁阳县成立教师业余进修校部,采取分散自学、定期集中辅导的方法培训教师。同年,开始选送教师到焦作、新乡、安阳、开封等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在本县组织观摩教学,互相听课,共同提高。1953年春,为促进中小学教学工作,县教育科成立教学研究室。

 

沁阳县全体小学教师1956年麦假学习留念

(1956年6月25日摄,拍摄地点:大礼堂县电影院;档案馆提供)


特殊教育

沁阳县盲聋哑学校盲哑学生编篮组合影

(1960年8月1日摄,

沁阳县盲聋哑学校盲哑学生在打门帘

(1960年8月1日摄,

学校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沁阳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县财政负担,正式纳入财政预算。农村社队和城关集体办学所需经费,本着“集体办学,个人负担,国有扶持”的精神筹集,其经费来源包括学生交纳的学费、大队集资、勤工俭学收入、个人捐财和国家拨款等。

业余教育

         旧社会,广大群众终年不得温饱,无力求学,造成大批文盲。解放后,党和政府致力于发展教育,本着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为工农兵开门的精神,在恢复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同时,非常注重平民的业余扫盲教育,县设扫盲办公室,各区配备扫盲干事。1947年沁阳第二次解放后,在城乡开办冬学。1950年将冬学改为民校,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到1956年,已有5723人摘掉文盲帽子。


学前教育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段回忆,

感谢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

来源:沁阳文史资料第二十期

本期编辑:大房子


公众号转载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侵权责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