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论语》晨读,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晨读内容】

5.17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导读学者】

黃裕生:清華大學哲學系 教授

何光顺: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語文學院 教授

 

【吟诵老师】

柳慧、刘蘭、张海燕、康月芬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注:^入声字短读;*关键字重读;~强调或语气长读。


【晨读笔记】

柳慧:

【論語晨讀】第748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五 2017年1月12日星期四


黄裕生:

这一节很短,却涉及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与人交往的问题。这是每个人人生中最重的一个问题之一,因为人人都需要与人打交道。不生活需要,自己本己的存在也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完成的,

不仅生活需要


何光顺:

这段话和昨天讲的都挺有趣,我们看昨天孔子是肯定子产有君子之道四:恭、敬、惠、义。

今天则是肯定晏婴善于和人交往,时间长了,就让人非常尊重


黄裕生:

是的,敬,是君子德的一个很根本方面

这里的敬,既有受人敬重,也敬重他人的意思

如何与他人交往,才算善与人交呢?


何光顺:

是啊,首先,孔子从人之可肯定的方面去肯定人,,孔了对他们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且我们知道曾经孔子要到齐国去为政,但晏婴还阻止了这件事情


黄裕生:

有一种人,八面玲珑,左右缝源,经常被世人视为善交。这种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情练达,洞察世事


何光顺:

其次,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我们知道人与人时间交往久了,能够成为知音的并不多,而能很多人都尊敬你,可能还更加困难。


黄裕生:

晏婴为什么阻止齐君重用孔子,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不过,这是一个题外话


何光顺:

因为一个人要在世界上寻找知音,只要气味相投,那是两个人之间的相投,喝酒的人也能找到知音,从商的人也能找到知音,虽然刘勰说过,知音其难乎。当然,刘勰说的知音,是文人的知音了


黄裕生:

还有一种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很快融入人群,与人建立友好的关系。这种人也通常被视为善交


何光顺:

然而,在长时间的交往,却能让和他交往的人都能尊敬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人相处之久,便易发现缺点,人性是容易懒惰和懈怠的,当人与人关系亲密时,人的缺点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孙福万:

晏子和梁丘据的关系,以及他批评梁丘据的话,好像和这里的“善与人交”也有些关系~


黄裕生:

但是,在孔子心目中,这些人都不能算得上真正的善交者。因为前一种人是世故者,圆滑者,而不是真正的善交者。人们与这种人交久了,内心就会轻视他,甚至鄙视他。因为这种人与人交,多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唯一原则;也可以说,这种人与人交,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原则的。所以,人们知道与这种人交,再久也是不可靠的。


何光顺:

是的,黄老师说的善交,这个很重要,很多人进入任何人群,都能如鱼得水,但这种人不一定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他可能只是太过降低自己,牵就迎合他所进入的人群


黄裕生:

的确,交久了,相互间的缺点、弱项,总之,每个人的有限性就会暴露无遗,


何光顺:

这种和谁都可以打得火热起来,往往是没有道义原则的政客和商人的行为,但然,孔子提倡,不管是一个人从政还是从商,还是为学,,都要有道义的原则


黄裕生:

在知根知底的情况下,在了解了相互的弱点以后,如何不相互轻视,不相互利用对方的弱点,就是一个问题


孙福万:

晏子曾直接面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何光顺:

有这个道义的原则,并能长久坚持之,我们即使可能还免不了小节的缺点,但孔子还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和我们交往的人,就会从我们所坚持的大德方面来尊敬我们,而我们一些小节虽然也需要改进,但却终是瑕不掩玉,仍旧会得到肯定了


黄裕生:

是的,这个解很好


何光顺:

我们小学时就学过,晏婴出使楚国被楚王所辱,却能够在理有节的回击楚王,既让齐国获得了尊严,也让自己个人获得了尊重

这可能就是典型的案例


孙福万:

可见晏子是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晏子之“善与人交“,就是主张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交,所以才被人尊敬~


黄裕生:

简要地说,交久而情疏,非善交;交久而亲昵,非善交;交久而放肆无惮,亦非善交;交久而相互轻视,非善交


何光顺:

是啊,君子和而不同,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其能持治国之义,所谓义,就是利之和也,能让各方的利益在合适的原则与尺度下得到保护与安顿,而不是只求自己的利


黄裕生:

那么,真正的善交者是什么样的呢?能够做到与人久交而仍能被人敬重者,才是真正的善交者。为什么呢?


何光顺:

是的呢,所以孔子说过小人是很难交往的,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这也是我们以前讲过的,就是这个道理

嗯嗯,这就要确保一个人的主体人格吧

实际上,孔子在《论语》中处处都在确立君子的人格尊严之所在


黄裕生: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与保持差异,这个差异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无法克服的,承认与保持差异,就是承认与尊重他人为一个绝对的他者,一个不可看透、不可掌控的他者。


孙福万:

俗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何光顺:

很多批评孔子的人总是认为孔子只是重视从政,入世,不知道孔子从政入世,是以为学与生命的自我圆满为前提的,是主体人格的自我建构为基础的


黄裕生:

所以,和而不同,就是永远敬重他人为一不可替代的他者。不要以为你非 常了解一个人,看透了一个人,他就那样,没什么了不起等等


何光顺:

整部《论语》,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个句子里都能读到,孔子是以个体生命的内在原则确立为基础,只有这个内在原则确立后,他的自我成就的选择,才会显善而弃恶。比如就这句,很多人只是从外部去说,这不就是讲要与人善于交往嘛,他们就从外部去理解孔子这句话,而忘记子“久而敬之”的基础和前提,那就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原则的确立和自由人格的获得吧


黄裕生:

和而不同,则久交而有情,有情而仍受敬重,则其交坚而固,可经受种种考验。无论穷与富、贱与贵,其谊其爱,都一如其旧

简要地说,交久而仍能受敬重或相互敬重,才是可靠、有效的交往。是为善交


何光顺:

近代以来,人们把西方的自由的历史的实现和逻辑展开作为我们要学习的,这固然需要,然而,在中国文化本身中实际并不缺少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和学理的阐述,这个维度,在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中,都有着丰富的资源,我们重要的是将其阐发出来,有根有据,而不为空论,但却又要指明其在历史如何被隐没,其逻辑又如何在后世被变异,这确实是困难的事情


黄裕生:

没有原则的交往,不可能久交而敬。换言之,与人交,必要有贯彻始终的原则,才可能交久而敬。不会一个人一个原则。所以,真正的善交者,与人交,必有原则。


何光顺:

这几天我们讲的,,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孔子对鲁国的为政者们更多持批评态度,

这似乎符合我们当代人所说的,,,我们多学其长处,就像一个俄国的笑话,其实也是我们的笑话,美国人说自己自由,可以批评自己的总统,俄国人也说自己自由,可以批评美国的总统

是啊,这个原则是贯穿在和所有人的交往中的,不会一个人一个原则,黄老师这里指出得非常重要

我们和不同的人的交往,原则上是一致的,比如就是仁和礼


黄裕生:

,必有其杰出的能力,也有其独特的德性。有时,杰出的能力是建立在其独特的德性之上的。孔子这里就是从德性角度评价晏婴。

好,时间到了,我要讲的就这些,请朋友们指正。何老师继续?


何光顺:

如果失去了仁(爱)和礼(敬),那么我们就难以赢得他人的恒久的尊重,而只能苟取暂时的利益

虽然我们和不同的人交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一样,但保持仁爱礼敬却是贯穿性的原则了

比如,我们和学者交往,多谈学问,但保持爱和敬,和兄弟交往,多关心兄弟的需要,但保持爱和敬

很多人因为己之所长,轻他人所短,这就是失去了爱和敬

我们最重要的是避免以己所长轻他人所知,所以古人说,不轻易评他人长短和是非,这里说的不评长短是非,实际是指不老指摘朋友的不是与短处,而对朋友和他人的长处多予以肯定了


孙福万:

@黄裕生 “不要以为你非 常了解一个人,看透了一个人,他就那样,没什么了不起等等。”[强][强][强]


于蔚森:

知人知面不知心


何光顺:

是啊,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把人看透了,这是不妥的,其实每代人每个人都是从一个基础出发了


张楠:

我也在犯这个错 需要自省啊


崔圣:

@何光顺  “很多人因为己之所长,轻他人所短,这就是失去了爱和敬”说得好[强][强]


何光顺:

一句话小结:孔子评人其慎也,其评学生,常指出学生之不足,以让其知其所短,其评本国当政者,则常指摘其失;其评外国贤士大夫,则多指其所长,其论隐逸之士,也多扬其德,孔子真圣人也,其仁爱和礼敬原则始终在心中,而终可为后世学也!

好啦,今天先讲到这里了呢。


刘国庆:

广州 和黄老师的导读,收获很多[玫瑰][玫瑰]我说几句自己的看法,请各位师友斧正

因为在福建的山路穿行,信号很不好,还请各位群友见谅

本章的意思很清楚:是说孔子说,晏婴善于与人交往,时间长了,大家都很尊敬他。

晏婴是孔子的前辈,在孔子出生前 (前556年) 即继位为齐国的上大夫,辅政近五十年。廉洁奉公,机智善谏。对外出使能维护国格。

所谓晏平仲善与人交,是说晏婴善于与各种人交往。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佳话。

最亲近的人,大概是夫妻之间了。男人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首先是在夫妻关系上。有多少男人,富贵了,第一件事是换老婆呢?,如建国时的将军们,经济上的大人物,如王石、王功权这样的企业家,有多少人是保持稳固的家庭的呢?历史上留下了晏婴珍视夫妻之间契约的案例:

齐景公有一个心爱的女儿想要嫁给晏子,景公就到晏子家去饮酒。

酒喝到畅快的时候,景公看见晏子的妻子,说:“这就是你的妻子吗?”

晏子回答说:“是的。”

景公说:“哈!又老又丑啊。我有一个女儿,既年轻又美貌,请让她嫁给先生充实先生的居室吧。”

晏子离开坐席,恭敬的回答说:“我的妻子现在是又老又丑,我与她一起生活已经很久了,所以也赶上她既年轻又漂亮的时候。她年轻的时候托身于我直到老年,漂亮的时候托身于我一直到变丑。她将终身托付于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君王想把女儿恩赐给我,而我怎么可以辜负我妻子的托付呢?”

晏子拜了又拜,辞谢了。

其次,对人影响大的,是居住环境,据说晏婴住的地方是在市场里边,地势低洼,一下雨就发水。在晏子出使晋国之前,齐景公提出要翻新晏子的住宅,被晏子拒绝了。等到晏子前往晋国,景公便翻盖了他的住宅。他回国时,已经完成了。晏子拜谢以后,就拆毁了它,重新修建邻居的房屋,都像原来的一样,随即让原来的住户返回来住,说:“俗话讲:‘不选择房子,只选择邻居。’这几位已先占卜选择过邻居了。违背占卜不吉利。君子不触犯非礼的事,小人不触犯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敢违背它吗?”

晏子终于恢复他的旧宅。起初景公不允许,晏子托陈桓子去请求,才准许了。

重视邻里关系,珍惜和普通人的交往,这可以算是“里仁为美”的一个案例了。

在与名人的交往上,晏婴选择的都是各国博学正直之人,他与各国的著名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保持良好的关系。包括:晋国叔向,郑国子皮,吴国季札,周王室的柏常蹇,鲁国的平民苏晋,与孔子交往八年,和孔子弟子曾子是好朋友,曾经聘请曾子当官,因为曾子固辞而未成。在齐国和大夫吴翰是好朋友,把自己的俸禄分給北郭骚奉养养母亲,乃至为越石父赎身并待为上客。

晏子与名人的交往,很符合孔子主张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晏子与孔子同所处乱世,晏子又为上大夫,,因而如何在乱世中维护正道,就成为晏子处理内政的核心问题。

在处理内政的原则上,晏子首先是忠于公室。

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五月,晏婴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婴独自闯入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转念一想,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失去民心。

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齐国四族之乱(栾、高、陈、鲍)。四个家族召请晏子,他哪也不去。他的部下说:助陈氏、鲍氏吗?“晏子说:“有什么好处呢?”部下又说:“帮助子旗、子良吗?”晏子说:“难道胜过帮助陈氏、鲍氏吗?”“那么回去吧?”晏子说:“国君被攻打,回哪里去?”齐景公召见,晏子然后才进宫去。

晏子与孔子同所处乱世,晏子又为上大夫,,因而如何在乱世中维护正道,就成为晏子处理内政的核心问题。

在处理内政的原则上,晏子首先是忠于公室。

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五月,晏婴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婴独自闯入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转念一想,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失去民心。

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齐国四族之乱(栾、高、陈、鲍)。四个家族召请晏子,他哪也不去。他的部下说:助陈氏、鲍氏吗?“晏子说:“有什么好处呢?”部下又说:“帮助子旗、子良吗?”晏子说:“难道胜过帮助陈氏、鲍氏吗?”“那么回去吧?”晏子说:“国君被攻打,回哪里去?”齐景公召见,晏子然后才进宫去。

其次,晏婴重视为国家推荐贤才,打破出身的界限。

在“二桃杀三士”后,晋、楚二国趁乱来袭,于是晏子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

第三,晏婴善于抓住时机劝谏。

齐景公生了疥疮,接着又患了疟疾,一年都没好,晏子借此机会劝谏齐景公,让官吏放宽政令,撤除关卡,废除禁令,减轻赋税,免去债务。

齐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因为天空出现彗星而担忧,因此晏子趁机进谏让景公减轻税负徭役,并劝说齐景公不要给予孔子封地。   婴时最早推进刑罚体系转变的人。在春秋时,以残酷的人身刑罚为主,徒刑为辅。人身刑罚对人的身体构成永久性的伤害,非常不利于人改过自新。因景公滥用刖刑,无数人被割去了脚,使临淄城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鞋子很便宜,都卖不出去,假脚很贵,却买不到,叫做“踊贵履贱”。晏婴借景公为他迁府之机,机智地向景公进谏,省去了刖刑。

司马迁评价晏婴载朝中坚持原则说: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可见晏婴是“直道事人”的。

第四,晏子不与叛乱的人结党营私。

齐景公元年(公元前547年),崔杼立起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就是齐景公。景公即位后,让崔杼当右相,庆封当左相。二位国相怕国内动乱不稳,就说不愿与二人盟誓者死,晏婴不肯参加盟誓。庆封想杀晏子,崔杼说:“他是忠臣,放过他。”

对于桀骜不驯,居功自傲德动乱之源,晏子巧计翦除。齐景公二十年(公元前528年),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侍齐王,居功自傲,晏子二桃杀三士,用计让三人。

第五,晏婴不接受任何不正当的利益。

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崔杼死,封给晏子邶殿和它沿边上六十个城邑,晏子不接受。因此子尾十分佩服晏子的品德。

景公时,子旗、子良战败后逃亡鲁国,陈氏、鲍氏瓜分了他们的家产。晏子对陈桓子说:“一定要把他们的家产交给国君。谦让,是德行的主要内容,谦让就叫美德。凡是有血气的人,都有争夺之心,所以利益不可以强取,想着道义胜过争夺利益。道义,是利益的根本,积蓄利益过多就会产生祸害。暂且让它不要积蓄吧,可以慢慢增长。”陈桓子把子旗、子良的家产全部交给齐景公,而请求告老隐退到莒地。

晏婴参与齐国国政五十年,他的为人做事方式也体现在了齐国与其他国家国家的关系上。晏婴对外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对于存心找事的国家,晏婴也能凭自己的机智化解。史书上记载了两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一则是: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另外一则是: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从夫妻、邻里、友朋、君主、同僚乃至国家的交往上,我们可以看到晏婴能从双方的长期和平共存出发,依据双方长期共同发展的原则(道义),掌握交往的时机,锻炼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不轻易对他人下断语,从而赢得了所有贤能人士,包括孔子本人的尊重。所谓“久而人敬之”的原因,就是说因为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人们受感官误导,不会对他立刻肃然起敬,但交往时间长了,外貌的形象逐步褪去,其德行才成为双方关系的核心基础。

《 晏子春秋 》中说曰:“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不任于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此邪人之行也。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身行义,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诽,此正士之行也。”

晏婴的品格,活着的时候就被当时的楚王称为圣人,齐国的女子甚至主动找到晏婴要终身献身给他,五百年之后的司马迁还说发:“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这很有点像米开朗基罗画亚里士多德在学园教学的画时,自己特别想参加,于是就把自己也画了进去。


张楠:

@刘国庆: 我正希望多看看晏子的事 这个对理解本章帮助很大[强]


叶紫:

@刘国庆: 谢谢,非常有趣的史料故事,和前面几位老师的导读相得益彰。


刘国庆:

晏婴的书,历史上也被归为儒家,但晏婴对孔子的作法,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晏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儒者这种人,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说法,难以成为规则并为大家执行(是不是指周礼中应当损约的部分?);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是不是指有些儒者自以为得道?);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指三年之丧吧?),不能让这种做法成为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指孔子的周游列国,培养一个流官阶层吧?),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乡党中现在还有很多规矩)。如果你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平民百姓的好办法。”

晏子是齐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晏子对孔子的意见,集中在已经过时,未能随时损益的周礼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于闽梅: 

@刘国庆:先生真可以算是本群中流砥柱之一,他不管哪一次,有空他就参加,然后非常认真地做详细的解读,嗯,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导读老师要向您学习[抱拳]

我经常是轮到自己了才很认真备课,才比较多参与,但是如果不是自己讲就比较少参加讨论,只是默默的阅读

应该像刘刘国庆:先生学习,这么认真,只要有空就参加并且分享自己的心得[抱拳][握手]。


刘国庆: 

@于闽梅 @李耐儒 是受崔茂新老师,@崔聖 老师,孙老师和各位导读老师的鼓舞,向各位老师学习的。论语汇是我参加的最认真的群之一[玫瑰][玫瑰][玫瑰]


馬震宇:

会交往一个没有实际价值的人吗?会尊重一个没有实际价值的人吗?

敬而不用 是好是坏?


张楠:

晏子很棒 可是误会了孔子 而孔子却赞赏他 可见高下 正是不患人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馬震宇:

其实更应该患人不己知呀。不患人不己知是一种心态 非行事方式。


张楠:

@馬震宇 别人的事 患又有什么用呢 精力有限么


崔圣:

@刘国庆:今天的“几点看法”,非常全面精彩地总结了晏婴的人格气象。最后用司马迁的话谓之:假使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张楠:

@馬震宇 那不被他用就是了


馬震宇:

@张楠 不是别人的事呢,别人不了了解你,就会错误的利用你。这个不已知在于对现实的体会。

@张楠 被人家用否的主动权在人家手里,看看孔子身后被人家利用得。


张楠:

那又怎么办呢 我患了又怎么办 夫子患了后人就不利用么[可怜]

不是不需要患 而是患来无用

患来浪费精力


馬震宇:

所谓道义需要自己转化为行为!否则被他人利用贻害多多。

所以患与不患是心态 非行为行事作风。不因自持不患让他感觉人曲高寡合。


张楠:

能如此正面的影响后世数千年 该被误解 还不是一样被误解


馬震宇:

@张楠: 但知道有误解就需要改善。


张楠:

好吧 有个心态就好了 就别浪费过多精力了


馬震宇:

其实晏子对孔子的敬而不用 是核心,但被不患忽略掉了


张楠:

其实患人不己知者众多 若说找个合理的平衡 还是应该劝人不患


李伟东:

上善若水,几于道。


张楠:

我以前总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擅长的 总是在秀 在表现 后来发现这样不但别人不会佩服 反而会反感 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的通病 总是为了得到赏识 得到理解 而忽视了自我修养 


馬震宇:

不患是对内于心 对外要让人知,在对外让人知的前提下不患。把心态与实际行为分开。这就如同 脑白金的广告 出发点是宣传卖产品,很多人不喜欢甚至讨厌,但为何坚持这么多年呢?因为你不是他的目标,所以他不患。


张楠:

[晕]马老师举点好例子么 我可不希望我们学论语也搞得像卖脑白金的


馬震宇:

即已不患的心态做让人知的事。 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你患 我不患。[偷笑]


张楠:

我觉得换一种说法

希望别人了解自己 但是不纠结

您懂我就行了 何苦绕到患来调戏我一番


馬震宇:

@张楠  [拥抱] 哪敢


张楠:

您说的也对 我是本是患的 但是患来无用 只得不患 

也是读论语得来的收获吧

马老师好像子贡[晕]

喜欢欺负人

子贡擅长请大家吃饭[表情]

突然想到 论语里批评子贡的多 没有批评颜回的 还一个原因或许是整理的时候子贡是主力 而颜回已不在了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論語譯注】

楊伯峻

5.17子曰:“晏平仲[表情]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表情]。”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越发恭敬他。”

【注释】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记。现在所传的《晏子春秋》,当然不是晏婴自己的作品,但亦是西汉以前的书。[表情]久而敬之——〈魏著作郎韩显宗墓志〉,“善与人交,人亦久而敬焉”,卽本《论语》,义与别本《论语》作“久而人敬之”者相合。故我以“之”字指晏平仲自己。若以为是指相交之人,译文便当这样:“相交越久,越发恭敬别人”。


【論語註疏】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周曰:「齊大夫。晏,姓。平,謚。名嬰。」

【疏】「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表情]正義曰:此章言齊大夫晏平仲之德。凡人輕交易絕,平仲則久而愈敬,所以為善。[表情]注「周曰」至「名嬰」。[表情]正義曰:云「齊大夫。晏,姓。平,謚。名嬰」者,案《左傳》文知之,是晏桓子之子也。《謚法》:「治而清省曰平。」


【论语正义】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周曰:“齊大夫。晏,姓。平,諡。名嬰。”

  o正義曰:《周官太宰》“二曰敬故”,鄭注:“敬故,不慢舊也。晏平仲久而敬之。”據鄭說,則久謂久故也。君子不遺故舊,則民不偷,故稱平仲爲“善交”。皇疏引孫綽曰:“交有傾蓋如舊,亦有白首如新。隆始者易,克終者難。敦厚不渝,其道可久,所以難也。”孫說謂平仲與人交久,與鄭微異,亦得通也。皇本作“久而人敬之”,疏云:“凡人交易絕,而平仲交久而人便敬之也。”此就所據本說之,實則當從鄭本無“人”字,解爲平仲敬人。

  o注:“晏,姓。平,諡。名嬰。”

  o正義曰:《史記管晏列傳》:“晏平仲,萊之夷維人也。”《索隱》曰:“名嬰,平諡,仲字。”晏者,地名,以邑爲氏。《一統志》:“晏城,在齊河西北二十五里。”即共地也。《諡法解》:“治而無眚”,“執事有制”,“布綱治紀”,皆曰“平”。是平爲諡也。

  

【论语集注】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齊大夫,名嬰。程子曰:「人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為善。」


——【义工老师】——

轮值理事:孙福万

晨读主持人柳慧、张楠

内容分享义工:丁跃伟、耿雅鹏、柳慧、欧阳慧一、杜英、朱丽君、崔圣、顾芳绮、张楠 、郭利琴、楼一家、 江宏澤、杨蓓、张小军、邓晓颺、王莉、汤兆宁、文静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論語滙】网站 。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