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头饰价格联盟

昭陵文物中的唐代女性用帽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唐王朝博大开放的胸怀和气度千余年来,为历朝历代所盛赞,其开放不仅仅表现在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大政方针上,平时生活中的许多点滴亦可看出,例如:唐代女性生活用帽的变化就是其一。现就昭陵出土文物谈谈唐代女性用帽的变化。

从贞观十年至开元二十六年的近百年间,先后在昭陵陪葬了众多的皇亲国戚,文臣武将。目前已发现陪葬墓近两百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发掘清理四十座。其中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级别之高、时间跨度之大实属罕见,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系统全面地看到初唐至盛唐女性用帽的发展及变化情况。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biàn等。古时的帽子并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对于女性来说,帽子是平时着装打扮不可或缺的装饰之一,具有保暖、防风、防晒、美观等多种功效。《新唐书·舆服志》载:“初妇人施冪篱(mì lí)以身,自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颈。武后时帷帽益胜。中宗后乃无复羃篱矣……开元初,从驾官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至露驰骋而帷帽亦废。”从这一记载,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唐代女性生活中所戴帽子的变化脉络。

戴冪篱骑马女俑

戴冪篱骑马女俑

羃篱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将脖子、面颊甚至肩部都包裹的极为严实。最初,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因西北地区风沙较多,为躲避风沙,人们平时出行戴羃篱,且不分男女,均可用之。大约南北朝时传入中原,至唐初尤为盛行,成为妇女的出行之服。我国古时有种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不让女子的面容暴露在外面。这一风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妇女们出行时,甚至用黑色的罗将整个头部乃至全身都盖住。所以唐初女子亦有“蔽面”的习俗,妇女外出多戴羃篱。不过此时,羃篱的功用自然变成以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了。当然,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骑马戴之可以遮挡风沙、防止日晒、保护容颜,亦具较高的实用性。一时间,羃篱颇受初唐女性喜欢。

戴冪篱骑马女俑

陪葬昭陵的张士贵墓出土的贴金彩绘骑马女俑,长28厘米,高37厘米,头戴羃篱,圆脸,宽眉朱唇,穿红色短襦,系黄色长裙,骑红斑黄马,马低头张嘴嘶鸣。女俑所戴羃篱将前额、两颊及脖子均包裹的非常严实。

高宗时,随着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开放,加之羃篱虽有保暖、防晒功效,但春夏两季不免闷热,又不利于女性展露花容月貌,所以这时女性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原有羃篱的形式渐渐演变成帷帽。帷帽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缀于帽檐上的皂纱称为帽裙。到永徽以后,帽裙缩短至颈部,四缘改为垂挂一圈网子,可以不妨碍视线,讲究一些的还在网帘上加饰珠翠,显得十分高贵华丽,女性之美更能得以体现。影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等贵妇出行时就带帷帽,尽显高贵与神秘。

捧帷帽侍女图

陪葬昭陵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图》中,侍女向左侧而立,头梳单螺发髻,穿白色窄袖衫,外套红色半臂,披浅蓝色披帛,系红白相间长裙,双手捧帷帽,呈侍奉主人起居状。女俑右手持帽檐,左手托着长长的帽群。

张士贵,唐初名将,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被封虢国公,显庆三年(658)亡。燕德妃,唐太宗四妃之一,正一品,咸亨二年(671)薨。二人去世时间相差十几年,期间女性用帽已从初期的冪篱转变为更开放的帷帽,充分显示出大唐女性生活中无所顾忌地追求美,展示美。

帷帽不只唐代女性青睐,后代女性亦是如此。宋代名作《清明上河图》、元代永乐宫壁画、明代《三才图会·衣服图会》中,都能看到帷帽的出现。

在唐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不管男女均喜欢着胡服、戴胡帽。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多方资料显示李唐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欢着胡服、戴胡帽、骑胡马。

其二、建唐后,一系列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得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广泛交往,一时间往来商贾,不绝于路。促进了汉夷各方服饰文化的交流。

其三、社会的开放,使得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她们认为着男装较为方便。加之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胡装即可体现女性身体的曲线美,又平添了几分英姿飒爽。

其四、因武则天的统治和中亚、印度、波斯等多个地区文化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着装打扮相对自由,可以各随所好。

戴胡帽女立俑

女装着重应突出女性人体美,而唐朝女性在服装穿着上的富贵、典雅、夸张、华丽及独特,都体现出当时女性意识上开放性和积极性的一面。至开元时,胡风早已深入人心,妇女们也就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装束,开始戴胡帽,再也没有必要遮盖什么了。《旧唐书·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 

胡帽,一般多用较厚锦缎制成,也有用乌羊毛制作。帽子顶部,略成尖形,有的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有各种珠宝;有的下沿为曲线帽檐;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饰鸟羽;还有的在口沿部分饰有皮毛,式样众多,繁简不一。

戴胡帽骑马女俑

戴胡帽骑马女俑局部

陪葬昭陵的越王李贞墓出土的三彩骑马俑,长28.5厘米,通高33厘米。女俑头戴饰花翻沿胡帽,身穿圆领窄袖衫,外套紧身襦,系长裙,足蹬小蛮靴,骑胡马,秀美之中又添几分男子的潇洒与帅气。李贞开元六年(720)迁葬昭陵,这件骑马俑的出土正好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据资料记载,开元时妇女们除露髻出行,或仿效胡人戴胡帽外,还常常着男装、裹幞头。

幞头,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隋唐时期男子首服中最为普遍的样式。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来取消前面的结,用铜、铁丝为干,将脑后两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一诗写道:“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唐时,上至皇帝,下到公差、仆役均佩戴幞头。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硬脚下垂,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真实的展现了唐代女性骑马着男装戴幞头的形象。
                     
戴幞头女立俑

昭陵陪葬墓段蕑璧墓出土的《群侍图》中绘三位侍女,右边一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束腰,下穿红绿相间波斯裤,裤腿饰花边,足蹬长筒黑靴,双手拱举施礼,应属女着男装,尽显英气与干练。同样陪葬昭陵的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着男装女俑亦头戴黑色幞头,宽眉细目,嘴角两侧饰有黑色面魇,上穿红色圆领窄袖长袍,下穿红白相间波斯裤,腰束黑带,双手拱于胸前施礼。段蕑璧于永徽二年(651)亡,郑仁泰麟德元年(664)陪葬昭陵,可见这种女着男装、戴幞头的风气从初唐就开始流行,直至盛唐。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顶帽子,本不能说明什么,但通过昭陵文物纵观初唐到盛唐女性生活用帽的变化,却不得不让我们对李唐统治者的胸怀而称赞,为唐代女性对美的大胆追求而佩服。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